为深入贯彻高校服务地方发展战略,7月7日至10日,安徽理工大学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益行新发·振兴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10人,赴宣城市郎溪县新发镇开展“乡村振兴”主题调研与服务。四天时间里,团队走进九个行政村、三家企业、两处红色教育基地,以专业视角对接基层需求,在实地走访中发现问题、在互动交流中贡献智慧,让青春实践扎根乡土大地。
带着任务下基层:让调研直抵一线痛点
抵达新发镇后,实践团迅速按专业背景分组,聚焦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公共服务、企业运行四大主题,带着具体任务清单深入一线。
在涧西村、北山村苗木基地,详细记录“订单式”花卉种植的合作模式与收益分配细节。“采收期用工集中,能不能用数据模型优化调度?”针对合作社提出的劳务难题,成员结合现场分析,初步提出用工峰谷期调度框架,得到合作社负责人一定程度上的认可。”
官桥村的柑橘园里,成员们跟随果农体验“红美人”采摘,记录高峰期日产量、人工成本等关键数据。“目前人工成本占比近四成,若采用‘保底+计件’薪酬模式,或许能提高效率。”考察交谈中,团队与农户主对未来电商带货做出设想。
图为负责人孙高仁为大家讲解红美人种植过程
志愿服务同步展开。在官桥村儿童托管中心,成员们通过“防溺水情景剧”“诈骗模拟问答”等互动形式,为40余名儿童开展安全宣讲。“有人落水该怎么报警?”“陌生电话要验证码能给吗?”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积极回应,将安全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认知,现场笑声与抢答声交织成生动的教学场景。
贴近民生看治理:从制度落地感受基层智慧
走进花园、东夏、庄沿、大圻等地,实践团围绕基层治理与公共服务开展深度调研,在细节中观察制度运行的实效。
花园村的积分兑换超市里,成员们仔细查看积分台账,向管理员询问“积分获取渠道”“兑物流程”。负责人的话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治理的关键在于让群众看得见实惠、愿意主动参与”。
图为实践团调研考察花园村电力爱心超市
东夏社区的老年食堂与青年老街修缮现场,成员们边观察边记录“养老服务三级架构”的运行细节:从食堂配送到上门照料,从设施维护到文化活动,逐一梳理流程中的短板。“志愿力量多为退休人员,能否通过社校合作补充年轻力量?”针对服务队伍老龄化问题,团队向社区提出的“高校志愿服务对接计划”,得到负责人当场回应:“这正是我们急需的,期待后续具体对接。”
庄沿村与大圻村则分别展示了耐旱型苗木种植和小龙虾养殖的特色产业。在庄沿村,千亩连片的再生稻正值生长期。成员们观摩农用无人机精准施肥作业,考察建设中的高标准农田灌溉水渠项目,并与种植大户交流再生稻“一种两收”的增产增效优势。
双桥村村支书重点介绍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举措,如发展特色种养殖、加强技能培训、设置公益性岗位等。实践团也针对调研发现的如部分沟渠老化影响灌溉效率等问题,与村干部交换意见。
深入企业探转型:用专业视角链接发展需求
7月9日,实践团走访安徽中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翰昌纸业、润祥橡胶新材料有限公司三家本地重点企业,在生产一线探寻产业发展与就业、绿色转型的结合点。
在中再生资源公司拆解车间,成员们穿戴安全装备跟班作业,记录流水线各环节数据。“本地员工占比超七成,但年轻人大都愿意去大城市。”针对企业提出的用工难题,团队结合观察提出“技能培训+晋升通道”留人建议。
翰昌纸业的智能物流系统前,让团队深刻感受到“专业知识必须扎根实践才能发挥价值”。
润祥橡胶的产学研合作案例中,成员们重点关注企业与高校共研鞋材标准、突破出口认证的过程。
图为实践团与润祥橡胶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度交流
红色寻访忆初心:让历史养分滋养青春成长
调研末期,实践团走进毕桥镇夏雨初烈士陵园与姚村镇苏维埃政府旧址,在红色教育中汲取精神力量。讲解员讲述英烈组织农民运动、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历史时,成员们不时追问细节,在文献资料与实物展陈中探寻革命精神的当代意义。姚村旧址前,学生党员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讲解员对夏雨初烈士陵园的讲解
成果共享促长效:校地联动凝聚振兴合力
7月10日,实践团与同期在新发镇调研的合肥工业大学团队开展联合交流会,围绕农业品牌建设、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服务数字化等议题深入探讨。
“不是来走过场,而是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这场扎根乡土的实践,不仅让青年学子读懂了乡村振兴的复杂与迫切,更用专业力量搭建起高校与基层的连心桥——青春的脚步踏过田间地头,留下的不仅是调研报告,更是一份与乡土共成长的责任与担当。(孙佳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