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云之南的澜沧江畔,一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村落——大歇场,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发展潜力,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目光。
2025年8月,中国药科大学“星光药途”实践团队深入这片热土,开展了一场为期四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青年之力,探文化之根,助产业之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盛会,共筑团结梦
初到大歇场,实践团队便被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所震撼。
夜幕低垂,篝火熊熊,哈尼族高亢悠扬的歌声与拉祜族婉转的葫芦丝小调交织成一首民族团结的赞歌。队员们与村民手拉手,共跳团结舞,品尝着民族美食“舂粑粑”,深刻感受到了“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这场晚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交融,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
古道探秘,挖掘文化魂
次日,实践团队走进了茶马古道博物馆,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馆内陈列的马帮老物件、民间木雕艺术品以及馆长李剑峰的珍贵藏品,无一不承载着茶马古道深厚的文化底蕴。队员们仔细观赏每一件展品,聆听它们背后的故事,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心头久久回荡。大歇场,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其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在此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为了进一步挖掘和传承茶马古道文化,大歇场不仅还原了三个古道点位打造旅游路线,还在马帮茶传承人“咖少”周改勇和李剑峰馆长的提议下,推出了新型咖啡伴手礼,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非遗体验,传承匠人心
在大歇场的绝版木刻工作室,实践团队亲身体验了这项独特的非遗技艺。
这里,每一块木板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把刻刀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在老艺术家的指导下,队员们亲手绘制图案、执刀雕刻、拓印成画,每一刀都凝聚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刻错时的懊恼、等待下刀的紧张,最终都在成品呈现的瞬间化作满脸笑意。这不仅是青春创意与古老非遗的奇妙交融,更是对传承温度的深刻体悟。木屑轻扬间,茶马古道的悠久故事仿佛从木板中跃然而出,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与匠人精神的传承。
产业调研,探寻兴农路
实践团队还深入咖啡种植基地,与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咖啡的种植管理、采摘销售及衍生产业等情况。
大歇场拥有4000余亩咖啡地,种植了十余年的咖啡林,被誉为咖农们的“黑色黄金”。三月花开,十月果红,一年一熟,每一颗咖啡豆都凝结着咖农们的汗水与等待。晨朝阳光、暮赏落日,咖啡林如绿海般铺展,采摘时山歌回荡,汗水里浸着对生活的热爱。在这里,咖啡产业不仅是经济的支撑,更是乡村生活美学的生动写照。
除此之外,这里还盛产芒果、百香果等多类水果,物产资源丰富。队员们品尝了传统马帮烤茶,初尝微苦,回味甘醇,不仅驱散了疲惫,更体会到了古今风味的交融与文明传承的不息。
文化盛宴,再现马帮情
当晚,实践团队沉浸式观看了当地村民自编自演的情景剧《马帮铃响》。
身着拉祜族传统服饰的村民们用歌声传递岁月故事,以舞蹈复刻马帮豪情。悠扬的山歌划破夜空,悠远的马铃声瞬间将所有人带回茶马古道的沧桑岁月。
全剧七幕,从铜铃启程到各族互市,以动线演绎融合舞蹈、音乐与剧情,生动重现了马帮历险、民族情深的历史场景。队员们静坐舞台一侧,屏息凝神,仿佛与马帮同历风雨,见证民族情谊如火长燃。这场没有华丽舞美的演出,却以最质朴的方式撼动了团队中每个人的心灵。
总结汇报,共谋发展策
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星光药途”团队领队张耕图同学向众领导进行了总结汇报。
参会的领导有:中共澜沧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张艳花,澜沧县文化馆馆长、澜沧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剑锋,糯扎渡镇镇长钱永康,糯扎渡镇人大主席樊萍,糯扎渡镇宣传委员卢晗,糯扎渡镇副镇长苏璇,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总工张曦。
在大歇场总结汇报会上,团队回顾实践成果——文化保护上,助力非遗传承,深挖村志村史;产业调研中,提出茶旅融合新路径,推动特色作物发展;健康关怀方面,编制健康白皮书,规划建设药学服务站;同时借助媒体扩大乡村影响力。与会领导充分肯定成果并建言。此次汇报展现了团队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为。在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持初心,为乡村发展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在此次行程中,“星光药途”实践团队不仅深度感知了大歇场的文化底蕴与发展潜力,更以青年行动传递了民族团结的力量,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智慧与力量。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承初心,勇担使命,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共同绘就一幅更加美好的乡村画卷。(王怡璇 张雪雁 刘天昊 张耕图 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