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乡村振兴

广外艺学子三下乡:探秘蔗林经济,解锁乡村振兴新路径

时间:2025-08-11   来源:实践强国网

2025年7月,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青耘实践队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在刘思吕、罗维维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奔赴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马克村,扎进那千亩广袤的甘蔗林,开启一场意义非凡的实践之旅。

image.png 

马克村甘蔗林

访沃土:探寻产业根基,助力“甜蜜”升级

马克村坐落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这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自古以来便是远近闻名的“鱼粮糖之乡”。为深入了解甘蔗产业的根基与发展现状,青耘实践队深入田间地头,与种植大户亲切交流,聆听村史故事。在与村民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甘蔗是村民们重要的生计来源,依托当地发达的河涌网络,马克村的甘蔗得以畅销四方。如今,马克村依旧保留着传统沙田水乡的独特肌理,蔗林与葡萄园、水稻、花卉以及四大家鱼养殖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2020年8月,该村凭借特色产业优势,获评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而甘蔗更是成为“一村一品”的拳头产品。

“我们的甘蔗蔗糖含量高、汁水清甜,这得益于独特的沙田土质和珠江水的滋养。”村民黄阿伯热情地向正在甘蔗地进行实地勘察的实践队员介绍道。在谈及甘蔗种植时,黄阿伯不仅介绍了对土质的要求,还重点分享了科技赋能带来的便利——无人机喷洒农药技术已在村里推广应用。同时,他也坦言,涝灾是当前甘蔗种植面临的最大挑战,特别是今年持续的强降雨天气,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甘蔗产量。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威胁与挑战,成为问题的关键。实践队深入剖析了省内各地蔗农们在加强田间管理、优化生产措施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提出两项具体对策建议:一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完善沟渠排灌系统,提升田间排水能力;探索推广高垄栽培等适应性种植模式;二是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种植联盟,整合资源并统一实施防灾减灾技术标准和灾后恢复措施;以此提升整体抗灾韧性。

image.png 

村民阿伯向实践队队员介绍甘蔗的生长环境

承非遗:数字赋能“狮舞蔗林”,青春守护水乡文脉

在马克村,甘蔗的甘甜与醒狮的雄风,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共同辉映出当地两大鲜明的文化印记。每逢新春佳节,马克村内,总能看到醒狮队伴着丰收的蔗田在村落巷道间欢腾起舞的身影。挖掘与记录这份独特的“狮舞蔗林”文化,是青耘实践队此行的重要使命。实践队深入村落,通过系统访谈醒狮非遗技艺传承人及开展村民问卷调查,较为全面的掌握了当前传承现状。调研结果显示,醒狮非遗文化的传承目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存在村民对醒狮非遗文化的认知度不高,青年群体的参与意愿不足等情况。

针对上述困境,实践队给出建议方案。第一,联合当地教育部门及学校,探索将醒狮文化纳入校本课程或课外实践,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第二,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如制作醒狮技艺教学短视频、开发沉浸式VR体验内容,并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多渠道、立体化传播,扩大影响力和吸引力。

聚焦“狮舞蔗林”文化价值的挖掘与传播,青耘实践队精准提炼出核心文化符号意义:甘蔗林代表丰饶甜蜜,醒狮象征祥瑞好运,二者交融深刻映射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集体愿景。针对核心文化价值,实践队将其制作成系列创意短片,以更具吸引力和时代感的形式,面向社会公众普及这一特色文化习俗,为其活态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image.png 

青耘实践队队员向马克村村民了解种植情况

赋新能:创意营销引客来,共绘农旅“兴”画卷

助力马克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将“甜蜜资源”转化为“振兴动能”,是本次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之一。此行实践队深入调研了当前马克村的旅游发展现状及游客反馈意见,充分发挥新媒体运营技能,精心策划并拍摄了一系列以宣传马克村文化为主题的短视频和图文攻略。这些作品突出展示了甘蔗丰收的壮观景象、醒狮文化的独特体验以及乡村慢生活的惬意氛围,并在多个社交平台推广。

“过去卖甘蔗论斤,现在卖文化论景。”一位村民感慨地说道。实践队的创意营销举措,为马克村的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image.png 

青耘实践队与马克村村民合影

当夕阳的余晖为蔗林镀上一层金边,马克村的广场上又响起了醒狮的锣鼓声。这激昂的鼓点,不仅是水乡千年文脉的延续,更敲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奋进节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青耘实践队的队员们用脚步丈量这片沃土,用专业知识解码水乡文化,用创意点燃乡村振兴的希望之火。在马克村的“甜蜜事业”中,他们留下了青春助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注脚。甘蔗的清甜与文化的芬芳在此交融,共同谱写着沙田水乡走向富裕和谐的现代新篇章。黄扬誉 陈小雅 孟炜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