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3日,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碰撞。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陆弋、上海开放大学学历教育部部长陈海建,以及学分银行管理中心相关老师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坤雪学生团队、指导老师戴永辉展开深度对话,围绕学分银行的实践成果、发展痛点及未来规划进行探讨,旨在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学分银行:为终身学习架设"立交桥"
作为国内率先探索学分银行建设的先行者,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以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社区老年教育等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逐步形成面向上海市民的学习成果认证管理中心和转换服务平台。访谈中,陆主任介绍,目前学分银行已建立550万个人学习账户,累计为10万余市民提供学习成果转换服务。"我们希望通过学习成果在不同教育场景中流动起来,真正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然而,学分银行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挑战。陆主任坦言:"如何提升社会认知度、完善学分互认标准、拓展应用场景是当前亟需突破的瓶颈。"对此,学分银行计划通过数字化转型优化服务体验,并深化与长三角区域教育资源的联动,推动学分银行升级发展。
高校赋能:用研究破解实践难题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生团队以"学分银行影响因素研究"为切入点,结合理论设计问卷与变量模型,通过实地访谈、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探究学分银行使用推广中的关键问题。团队负责人刘坤雪表示:"我们的研究不仅关注制度设计,更聚焦用户需求。例如,非学历教育成果如何与学历教育衔接?如何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市民持续学习动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将为政策优化提供依据。"
指导老师戴老师强调,项目的实践价值在于"将学术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通过直面学分银行管理一线的真实挑战,学生不仅深化了对终身教育体系的理解,更锻炼了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这种产学研协同模式,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路径。"
未来展望:多方共筑学习型社会生态
此次访谈标志着高校研究力量与公共服务机构的深度协作。陈海建表示,期待更多青年学子参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和学术视角,能为制度完善注入活力。"而学生团队亦计划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报告,为上海乃至全国学分银行建设提供参考。
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深入推进,学分银行作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将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发挥更大作用。这场高校与公共服务机构的对话,不仅是一次学术与实践的精彩碰撞,更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促进。(刘坤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