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淮河岸边,稻浪翻滚,蝉鸣阵阵。7月2日至3日,安徽理工大学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淮畔振兴就业先锋”实践团的20余名青年学子,带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踏着泥泞小路走进淮南市煤矿沉陷区搬迁村落。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耳朵倾听民声,用专业破解难题,在孙台村龙眼社区、西瓦村、汤王村等四个社区村庄,写下了一份充满青春温度的就业纾困调研报告。
青春身影入乡野:听“心里话”知“真难题”
“过去守着几亩地,好歹能换口饭吃。现在地沉了,俺们这把年纪,没手艺没力气,找活比登天还难。”在孙台村龙眼社区的安置楼前,62岁的李阿姨拉着实践团成员岳家鑫的手,话语里满是无奈。这是队员们入户访谈时听到最多的“心里话”。
两天走访下来,队员们的笔记本记满了细节:沉陷区近七成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村民平均年龄超55岁;留守群体每月靠零工收入不足2000元,技能单一成最大“拦路虎”;有人想去镇上的工厂做工,却因不会用智能手机查招聘信息屡屡碰壁……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真问题”,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藏在老人期盼的眼神里,躲在技能不足的焦虑中。
同村民交谈
青春智慧聚星火:汇“金点子”破“老难题”
“村里岗位不少,但村民会的和企业要的对不上号,这是最头疼的!”在西瓦村村委会的座谈会上,村书记的话让现场陷入沉思。墙上的脱贫攻坚作战图墨迹未干,新的就业挑战已摆在眼前——村委会对接的周边企业岗位,因村民技能不匹配,转化率不足三成。
“能不能针对留守群体开‘定制化’技能课?比如家政服务、手工编织,这些活儿轻便,也适合老人。”实践团团长林霖率先发言,笔记本上的数据分析图表清晰展示着“岗位需求与村民技能匹配度”。
“我们可以教大家用手机查招聘信息、学政策!”另一位队员接过话头。调研中他们发现,超过八成留守村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获取就业资讯,这成了对接岗位的“隐形门槛”。座谈会后,队员们当即在西瓦村便民服务大厅支起“临时课堂”,手把手教老人用微信查附近零工信息、看就业政策解读,不大的大厅里,不时响起“原来这么简单”的感叹。
学子们还发挥专业优势,用统计学方法梳理调研数据:沉陷区留守群体中,55-65岁占比68%,掌握1项以上技能的仅占12%,每月收入1500元以下的达73%。这些精准数据,为后续岗位对接、技能培训提供了“数据支撑”。
村民座谈会
青春担当向未来:让“纸上策”变“田间果”
“这不是结束,是开始。”实践团指导老师在总结会上说。如今,队员们整理的《沉陷区就业现状分析报告》已初具雏形,里面不仅有详实的数据,更有针对性建议:联合乡镇政府开设“银发技能课堂”,对接高校食堂、社区服务等适合高龄群体的岗位;搭建“淮畔就业信息平台”,用大数据匹配村民与岗位需求……
“看到张大爷学会用手机查到保洁岗位时的笑脸,突然懂了‘实践出真知’的意义。”实践团成员王雨在日记里写道。这群平均年龄20岁的青年,或许还不能立刻解决所有难题,但他们用青春的热忱架起了高校与乡村的桥梁——就像淮河岸边的新苗,正努力扎根土地,期待着未来长成助力振兴的“参天树”。
同村民交谈
据悉,实践团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计划秋季学期联合当地政府开展“技能培训进乡村”活动,让更多沉陷区村民手握“新技能”,脚踩“就业路”。青春的答卷,正在淮河岸边的田野上,继续书写。(图文:林霖 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