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新余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红畲砺行”实践队专程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固传统造像”代表性传承人刘节亮。队员们深入研习传统雕刻技艺的精湛匠心,并通过赏析以革命历史为主题的红色雕刻作品,深切感悟烽火岁月铸就的精神丰碑,在技艺传承与革命记忆的交融中,完成了一场赓续红色血脉的时空对话。
在弥漫着天然木香的工作室内,刘节亮向队员们深情讲述竹雕创作历史。他指尖抚过温润的木纹,阐释着“七分天成,三分人意”的创作哲学,每一件作品的诞生都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当介绍名为《红四军军次葛坳突围赴东固口占》的作品,以陈毅将军题写东固井冈山的诗篇为灵感,创作出革命主题竹雕笔筒,让烽火诗魂凝其中。另一件《力量》则取材于深山中一段古根,红军战士扛枪冲锋的英姿栩栩如生,遒劲的刀法将战士坚毅的神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到当年战场上的硝烟与热血。“刻刀雕琢的不只是木头,更是深植于这片红土地的根与魂。”他回顾数十年的传承路,坦言守护非遗,不仅是延续一门手艺,更是守护一段不该被遗忘的红色记忆与精神血脉。
纸上觉浅,躬行方知。在刘师傅的悉心指点下,队员们尝试体验下雕刻。在锋刃与竹料触碰间,青年们屏息凝神,力道轻重缓急间方知毫厘之差皆系成败。在专注间,那些刚刚听闻的红色故事,让手中动作更添一份庄重。队员小张在体验后感慨:“当指尖触碰这些可能承载过历史风雨的木料,刻刀下每一道痕迹,都是在与革命先辈的一场无声交流。”(谢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