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至4月,广西玉林师范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以“寻历史印记·强时代使命”为主线,立足桂东南革命老区特色,深入广西革命老区与贵州遵义红色圣地,开展“四维淬炼”红色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研学+实践赋能”,创新构建"溯源-解码-践行-传扬"四维育人体系,将理论学习、实践探索与时代使命深度融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将遵义会议“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精神内核贯穿始终,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青春光彩。
烈士陵园里的信念淬火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联合全国大学生遵义会议宣讲团“碧海瑶光志愿队”一起走进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烈士陵园、朱锡昂烈士陵园、人民公园烈士纪念碑,以主题党日活动为契机开展“五个一”沉浸式教育(献一束花、宣一次誓、默一次哀、诵一首诗、听一节党课),青年党团员为烈士献花后列队宣誓、默哀、鞠躬致敬,一起朗诵烈士绝笔诗《狱中示友》,用最质朴的方式与历史对话,追溯革命初心,接着宣讲团成员深情讲述了朱锡昂先生从“教书先生”到“革命斗士”的壮烈人生,为青年学子上了一堂生动的微党课。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学生党员周慧芳在活动结束后感慨:“烈士绝笔诗中的‘为真理而战’,让我深刻理解了何为‘革命理想高于天’。”此次实践活动加强了青年学子"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坚守,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
旧址长廊中的理论深耕
走进中共广西特委机关旧址,碧海瑶光志愿队仔细参观和了解广西党组织的发展历史,串联起广西革命斗争与遵义会议精神的逻辑脉络,随后全体宣讲团成员在旧址庭院现场开展“沉浸式”理论围谈会,基于参观体验,围绕如何构建“专业+红色”实践范式展开讨论,土木工程专业的同学观察到旧址的砖木结构和硬山顶式建筑,表示可以通过“三维测绘+AI复原+力学解码”开展创新实践,指导老师表示:“土木专业的的同学可以用土木专业技术复原会址结构,用人工智能技术复活历史场景,通过技术赋能让抽象理论具象化,让青年真正读懂历史‘密码’。这场青砖灰瓦间的理论围谈,让旧址的每一道砖缝都成为红色基因的注脚,让旧址长廊成为理论深耕的立体教科书。
振兴田野上的青春深耕
为引导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党员走进北流新圩镇河村乡村振兴示范点百香果培育基地开展产业调研活动,将课堂搬到乡村振兴一线,打造沉浸式实践育人场景。抵达基地后,师生们首先听取了基地负责人的详细介绍,从百香果种植技术的不断革新,到产业历经的发展波折与突破,再到未来广阔的市场前景,每一个环节都让大家对这一特色产业有了深入了解。随后,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百香果的生长情况,深度解码百香果特色产业的发展密码,在躬身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此次实践不仅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践行,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鲜红的党旗飘扬在田野上,青年学子在党员先锋模范的带动下,深刻领悟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用脚步丈量乡土,以实干诠释担当,让青春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青春力量。
圣地巡礼中的薪火赓续
依托寒假社会实践,“碧海瑶光”宣讲实践团成员分别走进贵州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等革命圣地,以及广西李明瑞纪念馆、陈子涛故居等红色场馆,开展了一场触动心灵的圣地巡礼。重走这些革命圣地,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先辈们为革命胜利不懈奋斗的身影,遵义会议陈列馆中逼真的图片展示和场景复原,李明瑞纪念馆前严肃的雕像和馆内陈旧的文物,切实感受到历史并非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先辈们用热血铺就的前行之路。这场圣地巡礼,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传承,团队成员陈安妮表示:“站在遵义会议原址,我们触摸到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行”在路上,“走”入内心,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青年学子的血液,激发他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以先辈为榜样,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圣地巡礼中的薪火在新时代持续赓续、越燃越旺。
玉林师范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构建“红色资源转化-精神谱系建构-时代使命践行”育人闭环,探索出一条“大思政课”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未来,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将持续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育系列活动,用好红色资源,持续深化‘四维淬炼’模式,以红色教育引领青年体悟人民领袖“我将无我”的崇高境界,坚定新时代好青年“请党放心”的铮铮誓言。(覃敏玲 陈安妮 周慧芳 刘小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