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追寻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社会实践队踏上永修县革命烈士纪念塔的青石台阶。9名青年学子以一场沉浸式红色实践,在苍松翠柏环绕的纪念碑前,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在与先烈 “对话” 中汲取信仰力量,于静默感悟中明晰青年担当。
一、誓言铿锵映丹心:在庄严仪式中锚定信仰坐标
晨曦中的纪念塔巍峨矗立,塔身镌刻的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八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实践队队员身着统一队服,列队肃立,神情凝重。当领誓人站定塔前,字字千钧的誓言便划破晨空:“铭记先辈以生命守护的赤诚,传承革命精神与中华文脉;立足当下,讲好中国故事;面向未来,赓续文化薪火。愿以青年热血,续写文明长卷,让红色文化星河永耀苍穹!”
队员们举拳的手臂如松般挺拔,目光紧紧锁在纪念碑顶端的红星上。刘芝敏攥紧手心,好像要将什么东西给紧紧握住,她后来在日记中写道:“当‘传承’二字从喉咙里迸发时,突然懂了什么是责任 —— 不是口号,是真的想把那些快要被遗忘的故事,好好捧在手里。” 誓言余音在园区回荡,与松柏的低语交织,成了青年与历史的第一重对话。
二、默哀三分钟:让历史在寂静中叩击心灵
宣誓毕,全场低头默哀。三分钟的寂静里,风掠过长空的声音格外清晰。曾薏龙队长的眼前不断闪过走访时听来的片段:王经燕烈士在狱中咬破手指写下血书,张朝燮在就义前高呼 “革命必胜” 的呐喊…… 这些曾在历史课本上见过的文字,此刻化作具象的画面,撞击着他的胸口。寂静中生长出的感悟,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 先烈们的牺牲从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与当下生活紧密相连的因果。
三、与碑上名字对话:在困境中读懂传承的重量
队员们围在刻满烈士姓名的碑墙前,指尖抚过那些被风雨磨平了棱角的字迹。
英烈事迹,往往只是几行黑体字,缺乏温度;整理史料的老先生们年事已高,那些未被记录的故事,正在随着时间流逝一点点消失。
阳光穿过枝叶,在碑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褪色的名字仿佛在回应。“不是没有人在意,是我们做得还不够。” 队员们渐渐达成共识:传承的困境,恰恰说明青年的责任有多重。
四、以行动续写承诺:让感悟落地生根
“请先烈们放心!” 队员们的声音渐渐汇聚成洪流,“我们会把你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这片土地上的孩子,永远记得是谁守护了他们的家园!”
这份承诺正在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实践队决定启动 “红色记忆打捞计划”:一是整理走访记录,将老人口述的英烈事迹汇编成《永修红色故事集》,捐赠给当地中小学图书馆;二是在校园里组建 “红色宣讲团”,队员们化身讲解员,定期走进社区、乡村,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烈士故事;三是与永修县党史办合作,协助完善烈士档案,为那些名字模糊的英烈考证生平,让每一个牺牲都被铭记。
此次红色走读,让青年学子们在与历史的对话中,真正理解了 “红色基因” 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密码。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我们能做的,就是成为那座桥,让过去与未来相连,让英烈们的精神,永远活在当下。”(刘芝敏 王增蔚)
上一篇:安徽师范大学“智索真源”团队暑期社会实践圆满收官,政企学联动打造人才认证新平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