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乡村振兴

青农学子“三下乡”:多维赋能威海果业 绘就乡村振兴新卷

时间:2025-07-30   来源:实践强国网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将课堂所学融入乡村振兴伟大实践,厚植爱农情怀、锤炼兴农本领,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专业赋能,科创惠农”赴威海社会实践服务团于7月21日至25日深入威海临港区汪疃镇,以“技术帮扶+智慧探路+产业融合+人才共育”为抓手开展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助农实效,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注入青春动能。

技术帮扶:田间课堂解难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实践团坚持“需求导向、精准服务”,聚焦果园实际痛点开展技术指导。在鲁巽农业现代苹果产业园区,团队通过“田间课堂”系统学习矮化密植果园模式优势——紧凑布局适配机械化作业、顶部覆网构建“三防”(防冰雹、鸟害、日灼)系统、滴灌节水与行间生草形成生态闭环,现场完成36株果树套袋实训,将《园艺植物栽培学》理论转化为“手上真功夫”。转战于家英村农户果园时,团队针对鲁丽苹果精准施策:示范“折断背上枝促花芽分化”修剪手法,改造70余株果树以减少养分消耗,队员们专注修剪的身影,成为果园里最动人的“实践课”。

图片4.png 

(图为实践队员为苹果树进行套袋处理)

科技探路:智慧农业启新程,激活“新质生产力”

在威海多家现代果树种植企业,实践团实地探访智慧农业前沿应用,深刻体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现代化的赋能。在樱聚缘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鸿树林大樱桃种植基地,团队学习设施大棚空气能系统、物联网监测、智能分选等技术。在威海黄胖子苹果有限公司,团队调研其全产业链数字化分选模式:以“绿萌”生产线为核心,通过成色、大小等近9类指标实现“威海金”苹果标准化分选,并学习“采摘-冷库保鲜-智能分拣-多渠道销售”全流程。“高新技术让种植、管理、加工全环节‘耳聪目明’,农民决策效率和生产精细度大幅提升。”实践队员李洁感叹道。

图片5.png 

(图为实践团调研黄胖子苹果有限公司“绿萌”数字化生产线)

产业融合:农文旅协同添活力,一棵果树“长”出新价值

为探索乡村产业升级路径,实践团走进聚缘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汪疃镇苹果文化苑,在讲解员的讲述中梳理当地苹果产业“三产协同”发展脉络:前端聚焦一产,夯实基础,精耕现代苹果种植与优质苗木繁育;中端延伸二产,深化加工,发展 NFC 果汁生产与高效的鲜果储藏分选技术;后端提升三产,依托种植与加工场景,着力打造集观光、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农业。从基础种植到深度加工,再到以苹果为主题的文旅融合,一棵小小的苹果树实现了价值几何级数的跃升。“真没想到,一棵苹果树竟能‘长’出如此丰富的价值!”在系统学习威海现代苹果产业发展历程后,实践队员张梦芳由衷发出感慨。

图片6.png 

(图为实践团调研樱聚缘M200型苹果砧木品种优势)

校地共育:人才赋能向未来,培育“新农人”主力军

强农富民,人才是关键。谈及人才培养,神山葡萄庄园董事长兼总经理曹志毅强调:“农村是培养农业人才的‘沃土’。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农人勇担重任、接续奋斗。”团队与各企业负责人就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均达成共识,决心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依托“农村沃土”培养一批“懂技术、能扎根”的新农人。这一模式在实践中展现成效:当实践队长王新炼提出果树种植如何克服威海土壤酸化问题时,威海市农科院种质资源库负责人毛积磊坦言当前主要依赖石灰改良。团队即时提出双重改良创新方案:在现有石灰调酸措施基础上,引入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自主培育的耐盐碱砧木品种,获孙迪高度肯定并期待深化与我校园艺学院的合作,加速科研成果从田间试验走向落地转化。

图片7.png 

(图为实践团在威海市农科院种植资源库)

从技术帮扶到智慧探索,从三产融合到人才共育,青岛农大园艺学院实践团用5天时间,在威海大地上写下“科技强农、产业兴农”的生动注脚。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实践不仅让我们把套袋、修剪等技能练得更扎实,更深刻体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意义。未来,我们将以专业知识为笔,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更多青春力量!”(王新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