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旅

石榴同心护文脉,青春赋能侗乡情——南师泰院红石榴志愿队赴广西程阳八寨开展民族传承实践

时间:2025-08-22   来源:实践强国网

为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建设,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奔赴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开展了社会实践。团队通过浏览观光、走访调查、非遗体验、民生访谈,探索侗族木构建筑、百家宴等文化遗产的存续现状与创新转化。

image.png 

志愿者与茶农谈论

实践团队的成员首先与当地的茶农进行了交谈,了解了一些侗族当地语言、民族特色、生活状态和面临的困难。村民表示“要致富先修路。”风雨桥的修建、高铁的成立达到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接着志愿者们参观了侗族特色的鼓楼、吊脚楼、风雨桥。志愿者们看到许多当地的人民在风雨桥上售卖当地特色的产品。

image.png 

志愿者参加百家宴

非遗活化实践聚焦自治区级“百家宴”。团队成员接着跟随厨娘参观学习酸食的制作方法,看到了酸鱼、油茶、五彩糯米饭等特色美食。宴席不仅是月也(集体走访)仪式的载体,更被解构成研学课程:拦路歌蕴含音律教学,长桌拼接象征团结哲学,酸鱼腌制体现生态智慧。游客可直接入厨房‘流水采菜’,仪式从祭祀转向体验。

image.png 

志愿者参观民族服装

程阳桥畔的非遗工坊中,三江农民画传承人指导实践成员将榫卯结构转化为几何纹样,让古老技艺在青年手中焕发新。人们在吊脚楼开设“侗布工坊”、“月也”鼓楼中学习多耶舞步。当地的村民进行了对歌和舞蹈,接着志愿者观看了芦笙表演、跳竹竿。最后,人们举办了篝火晚会,人们围绕篝火唱起歌谣。

image.png 

志愿者与少数民族合影

志愿者了解并记录侗语问候语“Ya Lai”(你好),设计了“普通话+侗语”对照卡构建双语桥梁。通过“榫卯几何课”“长桌宴哲学课”,将程阳八寨入选广西精品研学线路的优势转化为传承动能。

    此次实践,实践成员通过深度调研、创新赋能与路径构建,系统探索了侗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精准识别文化认知模糊、法律普及不足及传承断层等核心问题,便于后期实践开展的侧重点。实践成果不仅为抢救侗族语言技艺建立数字化基础,更以“交通赋能产业”思路助力乡村振兴,为少数民族非遗的现代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高校智力支持”范式,切实推动民族文化在政策与民生的双轨中实现可持续传承。(许友谊 张乐乐 冯梓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