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红韵赓续,协脉新程”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延安、西安、咸阳开展“三三制民主政权溯源”专项调研。
实践团深入七处重要革命旧址与历史场馆,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史料研习、情景体验等多种形式,系统探寻“三三制”原则从抗日战争时期的诞生实践到新时代人民政协制度成熟完善的历史轨迹与内在逻辑,深刻体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厚根基与时代价值,构建起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到新时代协商民主发展的完整认知图谱。
延安:探寻民主政权之源
在“三三制”原则发源地延安,实践团首站调研了杨家岭革命旧址。在毛泽东同志撰写《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窑洞旧居,队员们深入了解了1940年3月该文首次明确提出“三三制”(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原则的历史背景与深远意义。在中共七大召开的中央大礼堂,团队学习了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将“三三制”确立为法律原则的重要史实。
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及参议会旧址,民政厅办公室作为1941年边区首次依据“三三制”原则普选的指挥中枢,成为调研重点。政府会议厅内徐特立同志为严守比例主动辞职、由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的事迹,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践行民主的真诚决心。
延安革命纪念馆内,“投豆选举”实景展示和馆藏《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原件(明确载有“凡年满16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均有选举权”的条文),形象呈现了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依靠群众智慧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创造性实践。在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队员们通过党委政策文件,系统梳理了“三三制”推广至晋察冀等敌后根据地及在团结开明士绅、孤立顽固派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
西安:感悟统一战线伟力
实践团第二站抵达西安,重点调研了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旧址(“红色桥梁”)。在统战科旧址,通过历史照片和文物,团队深入考察了共产党人当年在此广泛联络各界爱国人士和国际友人,为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不懈努力。
在西安事变纪念馆(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珍贵的历史场景和文物史料,生动展现了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在民族危亡关头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历史贡献。此行帮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这一事件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包括后续的“三三制”政权实践)奠定了重要政治基础。
咸阳:见证协商民主传承
实践团最后一站来到咸阳市三原县政协文史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系统参观了由38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150件实物展品及丰富文献构成的“六大板块”展览。泛黄的文件、早期会议影像等资料,清晰勾勒出三原县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脉络、组织建设及其为地方政协事业发展奠定的基础。展览详实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界代表在人民政协平台上就国家重大政策和地方民生程坦诚协商、通力合作的历史场景。孙主任的深入讲解,为团队系统阐述了从“三三制”宝贵经验到新时代人民政协制度成熟定型的历史性跨越,彰显了协商民主的持久生命力。
实践团负责人乔毓龙表示,此次溯源之旅收获丰厚。为深化成果、推动政协知识在青年中普及,团队计划返校后组织开展“大学生模拟政协”活动,通过场景还原、流程模拟等实践形式,引导同学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升调研分析、协商建言能力,展现青年学子关心国事、建言献策的责任担当。
从黄土窑洞中诞生的“三三制”民主火花,到新时代蓬勃发展的人民政协制度,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追求人民民主的百年探索。延安大学青年学子通过此次沉浸式实践,深刻体悟了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制度优势和历史必然,深化了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内涵的理解。他们表示,将把所思所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学思践悟”深化理论认知,自觉担当起宣传政协知识、弘扬协商文化的责任,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乔毓龙 余汇海 成佳乐)
上一篇:赓续戍边志 青春赴疆行——福州大学“旗帜领航:中华民族一家亲”实践队研学践悟卫国戍边使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