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多元的时代浪潮中,非遗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一支由尤晶、吕梓锋、李心怡、欧阳钟毓和赖晓萱组成的“侨脉闽情”调研队深入泉州,探寻蟳浦女服饰及簪花技艺、提线木偶戏、南音与南音琵琶这三项闽南非遗,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助力其传承与发展。
海畔的簪花遗韵
蟳浦女服饰及簪花技艺是闽南沿海独特的文化符号。簪花习俗始于宋代,历经岁月洗礼,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服饰看似质朴,实则搭配讲究,妈祖巡香时穿大红大花服饰,寓意好运降临;日常着装中,蓝色上衣搭配白色裤腰,红色上衣则配蓝色裤腰。发型设计源于劳作需求,腰包方便海边交易,处处彰显着生活智慧。
实践队与黄晨老师合照
调研队与非遗传承人黄晨老师深入交流。黄晨老师从十二三岁起研习簪花手艺,坚守近五十载。他回忆,改革开放时簪花技艺一度衰落,2004年在政府保护下才重焕生机,他的店铺成为传承火种。如今,服饰制作结合手工与工厂工艺,花色愈发多彩,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然而,随着簪花文化在网络走红,大量游客为拍照打卡而来,对文化内涵了解甚少,外地服饰元素的涌入也使当地传统服饰文化受到冲击。
黄晨老师接受采访照片
指尖上的千年传奇
泉州提线木偶戏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时,木偶凭借丝线牵引,在演员操控下活灵活现,演绎世间百态。
福建青年木偶主理人黄江毅老师出身木偶世家,深耕提线木偶表演近二十年。每场演出前,团队都精心筹备,从剧目筛选到木偶、道具准备,力求完美。塑造角色时,注重融入现代审美,如《将进酒》中的李白木偶,通过对其外观的改良和诗文元素的融入,展现出当代人喜爱的艺术形象。提线木偶依靠独特线规和表演方式,细腻表现人物神韵,但在打戏方面存在局限。面对现代娱乐的挑战,剧团积极创新,与街舞、现代舞跨界融合,涉足影视领域,在政府扶持和旅游发展带动下,获得了更多关注,不过仍面临传播平台有限、就业方向狭窄等问题。
黄江毅老师表演《将进酒》照片
弦音中的千年雅乐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以泉州闽南语演唱,由声乐曲与器乐曲构成,分为“指套”“散曲”“大谱”三部分,用独特五声音阶保留古汉语音韵。表演形式别具一格,五人乐队配合默契,乐器旋律交织,尽显千年雅乐的独特魅力。
泉州师范学院研究生庄建君自幼与南音结缘,如今与伙伴组建团队致力于传承。过去,南音极为小众,2023年《百鸟归巢》登上央视春晚后,关注度大幅提升。团队积极探索创新,尝试与流行乐、古风歌曲结合,但在保留南音原汁原味与满足当代审美之间寻求平衡仍充满挑战。
庄建君老师接受采访照片
南音琵琶是南音的关键乐器,69岁的苏来兴老师专注制作四十余载。他12岁时因热爱踏上制作之路,全凭自学掌握精湛技艺。制作一把南音琵琶需五天,全手工打造,工序繁杂,选材严苛。尽管作品备受赞誉,但如今面临传承断代困境,年轻人对这门手艺缺乏兴趣。
苏来兴老师制作并演奏琵琶照片
传承之光,照亮未来
这三项非遗文化是闽南历史的生动见证,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传承之路,既有传承人的执着坚守,也有创新的勇敢尝试。然而,非遗传承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关注度不足、理解流于表面、传承人才断层等。
非遗文化不应被束之高阁,它需要社会各界携手共进。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保护政策,搭建更多展示平台;教育机构要加强非遗教育,将其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媒体应发挥传播优势,通过多元渠道讲述非遗故事,让更多人领略其魅力。而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非遗的传播者和守护者,珍视这份文化瑰宝,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让文化的火种在岁月长河中熊熊燃烧。(通讯员:李心怡、尤晶|摄影:吕梓锋、赖晓萱、欧阳钟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