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号召,2025年暑期,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同心相邕”实践队奔赴广西南宁开展社会实践,在实地走访中感悟多民族经济文化交融魅力,探寻南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
同心相邕:示范城市的引领力量
厦门大学经济学科与南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于2024年首次开展校地合作,每年暑期学科组建“同心相邕”实践队前往当地进行实践。2024年7月,首支“同心相邕”实践队以基层社会服务网格化治理和推广普通话为重点开展实践,成果荣获“财经报国 青年力行”暑期社会实践微视频大赛全国三等奖。2025年,实践队焕新出发,由经济学院“经世致用”优秀团干培养团校和厦门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学生研习班联合共建,设计了“文心相融,民心相通,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以多民族经济文化互嵌式发展为切入口,挖掘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文化传承、经贸交流中的成功经验,为学科建设与民族交流研究注入鲜活力量。
实践队在邕活动期间,得到了南宁市民宗委的热烈欢迎与周到照顾。在与南宁市民宗委相关负责同志的交流座谈会上,南宁市详细介绍了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经验做法,队员们围绕南宁民族政策、社会治理、民族聚居区发展等议题虚心求教,深入了解民族工作开展逻辑。从政策解读到案例分享,从民族经济协同到文化交融互促,交流环节让队员们对“民族、经济、文化”三者互动有了深刻认知,也为后续实践锚定方向。
文心相通:文化场所的精神共鸣
漫步相思小镇与三街两巷,实践队聆听民族文脉回响。壮族“归㒴集”纹样、侗族风雨桥造型融入建筑,手工银饰铺、壮族织锦坊传承古老技艺,特色店铺成为民族文化“展示窗”,让世界感受文化互鉴共荣的温度。踏入邓颖超纪念馆,老照片和手稿诉说着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奋斗的历程,红色记忆中各民族同心同德的历史,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
在中国-东盟特色商品汇聚中心,各国特色展品讲述跨国文化交流故事,解码经贸与文化交融奥秘;广西民族博物馆里的铜鼓、壮锦,展现多民族共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非遗魅力。从经贸往来中的文化互鉴,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坚守,队员们深刻领悟经济文化协同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作用。
民心相融:社区邻里的团结之花
在宋厢社区与蟠龙社区,实践队实地调研多民族社区治理模式。宋厢社区作为文旅社区,以文化凝聚为抓手,居民自创主题曲、打造文艺品牌,通过民俗展演、故事讲述促进民族融合。而来到蟠龙社区,实践队深刻体悟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作为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创业社区,蟠龙社区创新“136”工作机制,以党建引领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造楼宇党群微家、深化网格化服务、践行“协商议事六步法”,让多民族居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
“同心相邕”实践队将学科研究融入社会实践,为讲好民族融合故事、探索多民族互嵌式发展路径积累经验,让青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闪光。得益于南宁市民宗委的精心安排,实践队有幸与广西民族大学的学姐们同参观、同考察、同学习,在实践中结下了深厚友谊,促进了两地学子间的交往交流。南宁市民宗委还向实践队每一位同学赠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纪念证书”,表达了对于厦门大学学子的热忱和友好、肯定与谢意。
从多民族聚居社区的治理创新,到文化场所的交融互鉴,再到经贸试点的互动实践,实践队见证了从“文心相融”“民心相通”到“同心相邕”的生动图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本次实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可感,激励青年学子用行动助力民族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贡献青春力量,让“中华一家亲”的情谊更加深厚,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邕城乃至全国绽放得更加绚烂。
7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在南宁会见厦门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一行,南宁市民宗委和实践队的同学们第一时间学习了双方会面时的讲话要求,备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厦门大学学科众多、科研实力雄厚,南宁市作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城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两地合作基础良好,愿意进一步深化与加强交流合作,积极推动校地合作在民族政策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落地见效,助力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此次实践,是厦门大学经济学科深化实践育人的生动缩影。今年,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延续2024年做法,围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这一主题,结合专业特色,设立“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三个专题,组建95支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参与学生近700名。这些学生将利用暑假走出校门,以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文化传承、促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群众、民族团结实践等多种方式,切身感受并融入贡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上好扎根中国大地的“大思政课”。(裘涵科 张荣升 章书铭 尤奕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