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践

北京科技大学:探秘临夏非遗,焕活千年文脉

时间:2025-08-18   来源:实践强国网

     近日,北京科技大学本心研续陇韵传心实践团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开展以“传播临夏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深度体验非遗技艺、与传承人合作、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形式,将青春力量融入临夏非遗传播,推动非遗在当代焕发新活力,探索传承新路径。

image.png

北京科技大学本心研续陇韵传心实践团合照

青砖镌史:古巷里的纹样密码

     八坊十三巷的青石板路旁,砖雕艺术点缀着古朴院落。门楣上的牡丹纹饰、墙面上的葡萄图案,展现着工匠的智慧与精湛技艺。实践团成员沿途观察不同时期的砖雕风格,对比明清作品的繁复缠枝纹与现代作品的简约几何风,拍摄30余幅作品,整理成《临夏砖雕纹样集》,为后续研究与传播奠定基础。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在八坊十三巷拍摄的砖雕纹样

蛋上乾坤:薄壳间的传承对话

     河州蛋雕艺术馆内,陈列架上的作品在灯光下泛着光泽。蛋壳厚度不足1毫米,却承载着民俗场景、花鸟图案等多样纹样。成员们与馆内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了解蛋雕选材严苛与雕刻技艺的精妙。

     经过两天沟通,实践团与蛋雕传承方达成合作,计划联合开发集蛋雕技艺展示与文创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微信小程序,目前已完成功能框架设计,预计今年10月上线。

image.png 

河州蛋雕艺术馆内的蛋雕作品

丝线传情:指尖跃动的百年技艺

     在八坊十三巷的刺绣作坊,省级非遗传承人马建新老师正专注绣制一朵象征富贵吉祥的河州牡丹。金线银针在他手中飞舞,精准落于绸缎之上,花瓣层次渐显。“来,感受下‘打籽绣’的力道。”他招呼队员胡译兮上前体验,强调“力道要匀,就像给花浇水”。在老师指导下,胡译兮沉浸式体验针尖下的传统技艺。临别,马老师将一枚绣着花蕊的练习绣片别在她的帆布包上:“带着它,记住咱河州刺绣的这份精细。”指尖的温度,连接起跨越百年的匠心。

image.png 

马建新老师指导实践团成员体验河州刺绣技艺

武韵新生:赛场内外的活力转化

     临夏市红园内,八门拳与天齐棍比赛激烈上演。拳师弓步出拳虎虎生风,棍法挥舞呼呼作响。实践团成员记录下“十字桩”“劈棍式”等动作特点,并在赛后采访了五位传承人和习武者形成《八门拳、天齐棍传承人口述访谈录》。“八门拳讲究‘守中致和’,和咱回族处世之道相通。”非遗传承人马仲天说。

     成员们跟着学习“虚步亮掌”“马步冲拳”等基础动作,结合广播体操节奏,创新改编出融合八门拳元素的“非遗武术操”。视频发布后获近千次播放,后续将纳入支教课程。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演示融合八门拳元素的“非遗武术操”

文化创意里的传承新径:从调研到产品的落地

     实践团创新研发《非遗大富翁》文化桌游,将调研成果转化为互动载体。游戏设计四类特色卡牌:文化卡含知识问答(回族历史、民俗等);任务卡设实践挑战(学谚语、画砖雕等);方言学习卡引导跟读临夏方言;花儿歌词卡鼓励吟唱非遗“花儿”。旨在通过游戏化方式让青少年沉浸式学习临夏非遗。样品将作为公众号奖品并融入支教课程,助力非遗知识普及。

     成员们还整理出《临夏非遗传承现状调研报告》,系统梳理了12位传承人的坚守现状、面临困境与发展诉求,为后续推动高校社团与传承人精准结对帮扶提供了详实依据和方向指引。实践团队长表示:“传承需要新意,要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让非遗真正走进生活。”

青春创意,架起古今传承之桥

     这些扎实的实践探索,正是青春力量赋能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从数字赋能到创新体验,再到深度记录,北科大学子以专业素养和青春创意,探索出一条“数字化传承+体验式传播+创意化转化”的非遗保护新路径。他们不仅是文化的记录者,更是创新的实践者,将古老的回族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参与、可传播的当代形态。这次临夏之行,不仅让珍贵的非遗文化基因被重新解码和激活,更生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文化繁荣中的独特价值与时代担当。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青春创意是连通古今的桥梁,能让璀璨的非遗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深扎根脉,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为文化自信自强贡献源源不断的青年智慧。(胡译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