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商学院暑期 “乡音新韵,语润北川” 实践团队走进绵阳北川,开展了一场融合文化探秘、产业助力、语言推广与国际交流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新时代青年以实践为笔,以热忱为墨,在这片承载着羌族千年记忆与红色基因的土地上,书写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探秘羌茶底蕴 品味千年茶香
走进北川苔子茶文化展示中心,实践团队开启了对羌茶的深度 “解码”。在讲解员姐姐的细致介绍中,成员们系统了解了北川羌茶的发展脉络 —— 从远古羌族先民的种茶智慧,到如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北川苔子茶” 的培育历程;从茶树的生长特性(喜阴湿、耐严寒的山地适应力),到品种分类(尔玛白茶、羌山红茶、羌寨绿茶等特色品类),每一个知识点都串联起北川与茶的千年羁绊。
更令人沉醉的是品茗体验环节,团队成员围坐茶席,在讲解员的指导下轻嗅茶香、细啜茶汤:尔玛白茶清冽回甘,羌山红茶醇厚绵长,羌寨绿茶鲜爽沁心。席间,大家不仅学习了不同茶类的功效(如绿茶提神、红茶暖胃),更掌握了传统品茗礼仪 —— 从温杯洁具的手法到持杯观色的姿态,一举一动间感受茶文化的雅致与厚重。
亲历茶事艰辛 体悟匠心传承
“一片茶叶从枝头到杯中,要经历多少双手的温度?” 在北川羌茶盖头山茶园,实践团队跟随专业老师找到了答案。成员们头戴斗笠、腰系竹篓,在烈日下学习辨识一芽一叶的标准嫩芽,体验 “提手采摘、不掐不折” 的古法采茶技艺。阳光下,指尖与茶芽的触碰让大家切实感受到 “采茶如绣花” 的精细 —— 看似简单的动作,半小时便让人指尖发酸、腰背微僵。
午后的制茶车间里,揉捻、杀青、烘干等工序更是考验耐心。团队成员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尝试揉捻茶叶,既要掌握力度让茶汁渗出,又要避免揉碎叶片;观察杀青时的火候变化,体会 “高温钝化酶活性” 的科学原理。这场全流程体验,让大家深刻理解了 “一包茶叶背后的艰辛”,更对茶农的坚守与匠人的执着生出由衷敬意。
直播赋能茶香 融合茶旅新篇
以拓宽农产品销路,为乡村振兴赋能为契机,实践团队开展了抖音直播带货活动,实践团队通过前两天的调研提前备下直播预告,将财经知识与古韵茶香相融合,用创新方式带动北川羌茶销路。“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北川苔子茶,茶汤清亮,入口带着高山云雾的鲜爽……” 实践团队将商学专业知识与羌茶文化深度融合,在抖音直播间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助农直播。镜头前,成员们化身 “茶文化主播”,将前两日所学娓娓道来:从羌茶生长习性到北川当地自然特色,从茶叶的品种特性到正确冲泡方法,从采茶制茶的细节到羌茶的药用价值,干货满满的讲解让观众直呼 “涨知识”。更有 “茶旅融合” 推介,羌茶部落茶园与樱园交汇的景观引来无数游客,漫山茶树间点缀着错落的野樱花,成员们热情分享:“这里不仅能采茶品茶,还能露营研学,亲子家庭一定要来体验!” 直播中,团队还结合调研经验,介绍了北川的风土人情和奇特风景,为游客提供了 “采茶 + 民俗体验” 的路线建议。这场直播不仅让北川羌茶 “走出大山”,更让 “茶旅融合” 的理念深入人心。
推普调研筑基 海报传意共融
为助力 “推普助农”,实践团队先深入北川村寨、集市、茶园开展问卷调查,精准统计村民普通话使用、学习状况及需求,从 “日常方言为主” 到 “想学电商术语”,问卷既勾勒现状,更明确了推广重点。随后,团队在街头拉起宣传海报,用 “洋芋 = 土豆”“摆龙门阵 = 聊天” 等接地气的对比讲解方言与普通话差异,还通过漫画海报传递推普意义与词汇对照,让村民真切感受到 “说好普通话,沟通买卖更方便”,实现方言与普语的共融共进。
精准推普暖人心 语通万家助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实践团队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专项推普宣讲:面向当地居民紧扣 “推普助农” 主题,结合商学知识列举 “用普通话讲清茶叶优势、直播术语提升订单量” 等案例,让大家感知 “语言也是生产力”;对老人群体则耐心教读 “就医”“购物” 等日常用语,助力解决与外地子女视频、外出办事的沟通难题。同时,团队多措并举助力儿童提升普通话能力,通过课后辅导纠正拼音书写、推送线上资源夯实基础;依据兴趣制定个性化朗诵方案,经发音指导、舞台模拟及比赛选拔优秀学员;开展 “故事分享会”“绕口令大赛” 等趣味活动,融合线上线下互动,激发学习兴趣,拓展语言素养。
从茶香氤氲的茶园到篝火跳动的村寨,从直播间的助农声到推普宣讲的乡音里,实践团队在北川的每一天都充满成长与感动。在这里,青年学子以专业赋能乡村振兴,以热情传承民族文化,以行动架起沟通桥梁。未来,这份 “北川记忆” 将化为前行的力量,让更多人看见羌茶的醇香、听见北川的声音、爱上这片土地的热忱与希望。(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