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企业招不满”与“学生求职难”的双重困境,江西科技学院一群“00后”大学生主动破题,组建就业创业调研团队,历时数年深入全国多省市开展企业走访与行业调研,为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青年方案。
走出象牙塔:一场直面现实的青春实践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培养如何对接产业升级?”带着这些问题,江西科技学院8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调研团队,将课堂延伸至社会一线。他们穿梭于校园招聘会现场、企业、政府服务大厅,通过实地访谈、专题座谈、问卷调研等方式,近距离观察就业市场动态,对话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行业专家及政府工作人员。
在南昌康华集团的调研中,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坦言:“许多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仍有欠缺。”这一发现与团队在多地走访的结论不谋而合——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正从“单一技能型”转向“复合实践型”,更看重技术应用能力、跨领域协作意识与持续学习潜力。
洞察本质:职场能力需求的新转向
调研团队发现,当前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本质上是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需求之间的“错位”。根据调研结果,江西科技学院就业创业调研团队对大学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需建立动态发展的职业认知体系,结合个人特质锚定职业发展方向,将职业规划从静态目标转变为伴随产业升级持续校准的“成长导航仪”,使个人发展始终与市场需求保持同频共振。
二、专业能力的锤炼应紧扣产业实际需求,构建“学用互哺”的能力转化机制。主动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把课堂公式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方案。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模式,能有效缩短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路径,培育真正的“现场工程师”思维。
三、复合型能力架构的搭建需突破专业壁垒,形成“核心技能+跨界赋能”的立体竞争力在跨学科创新项目中锻造既能深耕专业又能嫁接多元场景的复合素养。
四、职场软实力的培育需要在真实情境中反复淬炼,将沟通协调、团队领导、随机应变等抽象素养转化为可感知的能力刻度,塑造既能扛住压力又能创造价值的职业特质。
五、善用应用型高校特有的产教融合生态,关注地方政府的人才驿站政策,把握专项招聘、技能提升补贴等红利资源,将校企资源转化为职业跃迁的加速引擎。
我们不是问题的旁观者,而是解决方案的共创者。”团队负责人万奕表示。这群年轻人用行动证明,当青年真正走进产业一线,他们不仅能看见“就业难”背后的复杂图景,更能以创新思维搭建起校企协同的新桥梁。在这场连接校园与职场的探路之旅中,“00后”调研团队以责任感和行动力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也为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留下了生动注脚。(毛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