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片

青岛农业大学理信学院赴东营湿地实践服务团探索发展策略新方式

时间:2025-08-19   来源:实践强国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努力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指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担当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使命。7月22日,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湿地守护,生态河口”赴东营湿地实践服务团走出校园,来到东营湿地,探索湿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用专业知识助力生态河口建设,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故事。在学院团委书记姜程,辅导员李温蓉、刘航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开启了一场融合“科技赋能”与“精神铸魂”的深度实践之旅。

image.png 

深耕科研沃野间 研学助力农发展

7 月22日上午,实践团首站探访一邦全梯度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在讲解人杨宗堂的细致引导下,成员们深入学习盐碱地改良的核心技术与前沿成果,亲眼见证科技创新让盐碱地“变废为宝”的神奇蜕变,深刻感悟农业科技在推动土地高效利用中的巨大价值。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了解重度盐碱地改良方案 

缅怀先烈承遗志 赓续精神勇担当

下午,实践团怀着崇敬之心走进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馆内丰富的史料陈列、生动的场景复原,将那段烽火岁月中垦利军民的奋斗历程徐徐展开。成员们在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前驻足,深切感悟到革命先辈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展现出的顽强奋斗豪情与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

这场红色之旅不仅让成员们重温了革命历史,更在心中播下了传承红色基因的种子,激励着新时代青年以先烈为榜样,勇担历史使命,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奋进实干的动力。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观看渤海区干部南下路线 

探访湿地生态貌 解码农业缓冲力

7月23日上午,实践团前往黄河口入海口湿地公园,沿着湿地脉络依次探访鸟岛、白鹤湖、天然柳林等区域。行走在湿地画卷中,成员们近距离观察湿地生态系统的运转,深刻认识到这片“地球之肾”在调节区域气候、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

通过实地探访与思考,实践团更清晰地解码出湿地生态与农业发展的关联 ——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缓冲带,对黄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抵御生态风险有着关键意义,为后续探究生态与农业协同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深入入海口湿地 

感悟岁月续荣光 践行使命敢争先

随后,实践团第一队在孤岛镇党委副书记王超超、孤岛镇党建办主任崔士鹏及东方红老物件展馆负责人王喜的陪同下,踏入孤岛东方红教育基地。展馆内的老物件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王喜先生则以生动的讲述,再现了不同时期孤岛大地上涌现的先进事迹与模范人物。

从民族解放时期的挺身而出,到建设年代的默默耕耘,孤岛工人“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在讲述中愈发清晰。成员们驻足聆听,深刻体会到这种精神力量如何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事业道路上坚定前行,也在回望历史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了自身的理想信念,汲取到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对老物件展馆负责人进行采访 

科普课堂播种子 生态理念植童心

实践团第二队走进孤岛镇永乐社区,为当地儿童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盐碱地科普小课堂”。成员们通过图片展示、互动问答等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解了盐碱地的形成原因、改良方法以及湿地的生态功能。一个个通俗易懂的知识点,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种子,也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悄悄扎根于稚嫩的心田。

image.png 

 实践团成员进永乐社区进行科普 

探访智能育种台 科技破解盐碱题

第三天,实践团探访了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研究院的高通量作物表型组学平台。在实验田里,成员们近距离观察智能农业设备,仔细聆听技术人员讲解设备的技术原理,以及其在盐碱地耕作中抗逆性强、效率高等应用优势,直观感受科技如何一步步破解盐碱地利用难题。

通过此次参观,成员们深刻认识到智慧农业、智能装备与育种平台对盐碱地高效利用的核心价值,更坚定了用科技赋能农业、助力农业现代化的信念,也为后续探索生态与农业协同发展拓宽了思路。

image.png 

 研究人员带领实践团观察盐碱地经济作物新品种 

此次东营之行,既是将论文写在盐碱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亦是追寻红色足迹、汲取精神力量的深刻旅程。实践团队既见证了科技唤醒沉睡盐碱沃土的奇迹,更体悟到革命精神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当将此行所学所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前沿科技知识、绿色发展理念与宝贵革命精神紧密融合,以青春之力服务国家战略,以实干之姿推动农业现代化,立志为民族复兴贡献属于青年的光和热。(宋俪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