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号召,近日,厦门大学经济学科“长三角海陆空运输”实践队深入长三角核心城市,聚焦枢纽联动与要素整合,开展以长三角“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的经济机制与区域一体化效应研究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
丈量“枢纽脉搏”:货运降本焕活产业新图景
实践队首站直击物流“痛点”。团队专程赴浙江省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座谈,会议主题聚焦于新兴的低空经济与物联运输前沿领域。座谈会上,工作人员向队员们系统阐述了当前围绕多式联运协同优化与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效能提升所开展的系列重点科研课题及进展,特别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对潜在应用场景的最新开发态势进行了基于市场调研与技术可行性的客观分析与预测,勾勒出未来立体交通网络的可能性。数智交院不仅为浙江省内的交通规划与智慧物流建设提供核心技术支持,其研发成果与服务能力更延伸至长三角等省外周边地区,甚至在部分领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现代化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方案。数智交院正发挥着“量尺”的作用,在精准把控交通脉搏的同时,成为推动现代物流体系智能化发展的核心引擎。
实践队与上海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座谈会
探秘“智慧大脑”:客运提速激荡民生消费潮
目光投向繁忙的客运枢纽,“无缝衔接”带来的经济脉动正弹拨着心弦。在上海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会议往来间,仿佛研读高铁、航空、邮轮时刻表协同优化的精密模型。以上海虹桥枢纽为典范,“空铁联运”让旅客30分钟内即可完成飞机与高铁的丝滑换乘。这催生了以上海为中心的“1小时通勤圈”。谈及跨区域协同发展时,上海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辰表示,尽管不同地区交通存在制度性差异,但可预见的是,长三角三省一市未来将出台统一的标准化指南,实现真正的“脱敏共享”。
实践队与杭州公交集团开展座谈会
跨越式的路网链接城与城,而高速交通网络的触须伸展不到的角落,由各类交通工具来补齐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距离。从“最后一公里”的微观层面出发,杭州公交集团自有妙计。实践队参观了杭州城公交线路的智慧大脑——公交智能调度指挥中心。在云公交系统的加持下,杭州公交已踏上更加智能、灵活、人性化的新台阶。市公交集团客运部副经理任文寅表示,多样化交通工具发展的时代,公交与地铁、高铁、飞机的关系从来不是竞争,而是协调与互补。便利的交通直接点燃消费引擎,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漫步北外滩繁华商圈;置身于杭州东站与南京南站,“站城融合”发展模式更生动展现了枢纽的经济辐射力。时间,在这里真切地转化为经济价值。
把脉“经济一体”:三维解析共绘发展新篇章
步入杭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大门,“八八战略”的印记清晰可见。讲解员特别指出,今日杭州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崛起,正是当年“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硕果。在“城市大脑”指挥中心实景演示区,队员们目睹了交管卫数据实时优化;巨幅智慧城市沙盘上,之江实验室、杭州云城、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创新地标熠熠生辉。转赴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跨江交通规划巨型沙盘成为焦点,过江通道与地铁线路模型生动展示了南京破解“长江天堑”、构建拥江发展新格局的决心。“米”字形高铁枢纽动态演示则清晰呈现了南京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如何高效连接沪杭合等长三角主要城市。
实践队此行的高潮是登临南京长江大桥。这座承载着共和国光荣与梦想的“争气桥”,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内涵。抚摸着粗粝的桥栏,远眺江面上穿梭不息的巨轮和远处林立的新建桥梁,实地感受这条“黄金水道”的繁忙与活力。大桥不仅是地理屏障的征服者,更是“一小时经济圈”不可或缺的血脉通道。下游不远处的新生圩港集装箱码头作业繁忙,无声诉说着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要素高速流通的盛况。
长三角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其交通一体化进程直接关乎国家大局。厦门大学“长三角海陆空运输”实践队,用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深度的经济分析,生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旨在为长三角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宝贵的青年智慧,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的铿锵誓言。
实践队的合照
今年,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延续2024年做法,围绕“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这一主题,结合专业特色,设立“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三个专题,组建95支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参与学生近700名。这些学生将利用暑假走出校门,以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文化传承、促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群众、民族团结实践等多种方式,切身感受并融入贡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上好扎根中国大地的“大思政课”。(韩亦轩 裘涵科 何梦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