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师范大学“豫见红旗,润心育人”调研队在“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精神谱系”的寒假调研主题下,奔赴红旗渠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这是一支由来自不同年级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成的队伍,受到红旗渠精神的感召,旨在深入挖掘红旗渠所蕴含的红色资源,发扬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传承红色基因,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位于河南安阳市林州市的红旗渠,竣工于20世纪60年代,是林县人民为解决缺水干旱问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凭借一锤一钎一双手,历时十年修建而成的水利工程,其工程之大,参与人数之多,被誉为“新中国第八大奇迹”。调研队尝试寻找将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治水实践精神升华为中华治水文明的新范式的可能性路径。
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精神财富,更是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如何让红旗渠精神历经反复锤炼而越能历久弥新,如何传递好精神火把便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深入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问题。因而,在此次调研活动中,“豫见红旗,润心育人”调研队通过深度挖掘红旗渠精神在当代教育模式下的重大育人价值,尝试讲好红旗渠的故事、传承好红旗渠这一红色水利遗产的伟大精神。
在调研活动前期,调研队精心设计了线上调查问卷,围绕大众对红旗渠精神的认知程度、认同度以及红色文化传承的建议等内容展开调查,广泛收集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群体的意见和看法,不仅为调研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而且为探究红旗渠在育人实践中的价值与路径提供了新思路。
实地调研中,调研队成员在深度搜寻整理县志、档案等相关资料后踏上了探访红旗渠之旅。恰逢新年时节,队员们在景区门口邂逅了林州文旅的传统民俗表演“威风锣鼓”“舞龙舞狮”“扭秧歌”等,一派热闹景象。
接着,调研队成员们进入红旗渠纪念馆,参观墙上记录真实修渠场景的珍贵照片、玻璃窗内保留至今的老物件以及详细的文字资料,聆听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观看磅礴巨制的纪录片……展馆内冷冷的灯光打在暗红色的展览板上,在调研队队员们的心里升腾起了一股崇高的敬意。走出展馆,极目远眺:“红旗渠精神永在”的碑刻与周围的树枝线条相互映衬,更添几分悲壮与肃穆。
在实地走访过程中,成员们首先与当地村民进行了简单的攀谈,基本了解了红旗渠周边村落的经济发展情况与红旗渠记忆传承情况,接着驱车前往卢家拐村与两名提前联系的联络员会合,进行深度访谈。在村子里一条狭窄巷子的尽头,她们来到了一位参与过修建红旗渠的老人家里。老人名叫元土拴,现已80岁高龄的他,仍旧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谈起当年的在生产队和修渠经历则是神采飞扬。当他用饱经岁月沧桑的质朴语言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讲述起他们面临粮食严重不足,炸药危险性太高,工具极其简陋的种种困难,讲述起建设者们挥汗如雨,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情深处调研队员们无不动容,内心受到了极大触动。另一位则是见证了修渠风雨的的前村支书卢爷爷,他介绍了红旗渠精神在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弘扬,以及红色文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为调研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与实地调研一同开展的,是调研队如火如荼开展的线上宣传活动。调研队成员利用多层次的新媒体平台,如制作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小红书和抖音账号的视频播送,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梳理红旗渠的历史脉络,带大家云游红旗渠,并播报调研队的行程与成果,不仅扩大了调研的影响力与覆盖面,而且也起到了宣扬红色精神的重要作用。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调研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线上问卷结果显示,虽然大多数受访者对红旗渠精神有一定的了解,但在深度认知和传承意识方面仍存在不足;在线下的实地调研中,调研队员还发现景点内的解说深度和广度也有待提升,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调研队还撰写了详尽的调研报告,揭示红旗渠精神育人实践路径的多维度特征。调研成果将为红旗渠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提供新思路,进一步推动红旗渠精神的广泛传播和时代传承。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让调研队成员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为后续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调研队将根据调研成果,进一步推动相关部门完善红色文化教育方案,通过开展主题讲座、红色研学活动等形式,将红旗渠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生根发芽,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郭思彤 陈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