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7月17日,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工大青年先锋行・‘砼’助和美乡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杨柳镇,先后探访杨柳社区、双乐村与新龙村。这场走进乡村的调研,不仅见证了基层治理带来的乡村蜕变,更让“基层治理赋能和美乡村”的逻辑在田野间、村舍里变得清晰可感。在杨柳镇土地上的变化,正是基层治理激活乡村活力的鲜活注脚。
治理提效:从“矛盾难解”到“合力共治”的模式转变
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破解“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难题。新龙村以“网格化管理”实现精准治理,9名村干部划分7个网格,将土地纠纷、邻里摩擦等“小矛盾”化解在网格内。自2021年“两小工程”推行以来,村民矛盾化解率显著提升,“小事不出网格、矛盾不出村”成为常态。而杨柳社区探索的“党员带头、乡贤引导、村民自治”模式,让抽象的“治理”二字变得具体可感——这也是镇政府汪书记与团队在座谈时所提到的“基层治理既要谋全局,更要接地气”的具体呈现。
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让治理有了“主心骨”。新龙村156名党员组成“先锋队”,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烟稻轮作等项目中冲锋在前;杨柳社区通过“干部逐户讲解垃圾分类”的耐心引导,让政策从“纸上规定”变为“生活日常”。团队在走访中发现,这种“干群同心”的合力,让基层治理从“单向管理”升级为“多元共治”,为和美乡村建设凝聚起持久动力。
民生改善: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品质跃升
基层治理的温度,藏在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里。实践团队在新龙村看到,拓宽至5米的乡村道路正稳步推进,亮如白昼的路灯照亮夜晚,免费体检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健康服务;在双乐村,村民们在烟叶分拣棚里协作忙碌,谈及“政府修路建烤房,收入一年比一年稳”时难掩笑意;在杨柳社区,村民指着干净的院落说:“刚开始对垃圾分类不熟悉,社区干部逐户示范,现在环境好多了。”这些细节,正是团队调研中记录下的“民生获得感”。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跨越,源于治理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新龙村卫生室及时维修、改水改厕有序推进,双乐村水塘水质治理,杨柳社区旱厕改造让居住环境提升——团队成员在走访日志中写道:“和美乡村的‘美’,不仅是设施建设美了,更是村民笑容美了。”
产业文明:从“单点突破”到“协同发展”的振兴路径
基层治理的效能,更体现在对产业活力与乡风文明的深层赋能。新龙村通过土地流转催生烟稻轮作模式,双乐村依托规范的产业机制让烟叶成为“金叶子”,两地的产业兴旺让“稻烟满田”不仅是田园风光,更是“造血式振兴”的根基。团队在烟稻种植现场了解到,新龙村正以农耕文旅为纽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为产业注入长远活力。
文明新风的培育,则让和美乡村有了“灵魂”。新龙村文化广场上,文艺汇演、篮球比赛常态化开展,“红白喜事从简”的村规民约让节俭之风盛行;“最美家庭”评选让榜样力量融入日常。团队成员在观看村民篮球赛时感慨:“这里的‘和美’,既有物质富足,更有精神丰盈。”
三日调研,我们从擘画蓝图走入实践现场,于干部治策与村民心声间,触摸基层肌理。作为青年学子,携书本理论而来,却在新龙村“网格织治”、杨柳社区“乡贤聚力”、双乐村“产业兴脉”中,读懂治理的鲜活注脚。基层治理实是和美乡村的“密钥”。当目睹网格员以乡音传政策、村民为集体让田畴,方知“纸上经纬”终不及“泥土实践”。当治理效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变化,乡村便既有田园诗意,又有现代便利,更有生生不息的活力,这正是基层治理书写的振兴答卷。(吴佳璐 王欣然)
上一篇:金融防诈 青舟致远——河南工业大学小树苗志愿服务团三下乡实践纪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