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明

赏泰山花馍非遗韵,探非遗助残新路径

时间:2025-07-28   来源:实践强国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智慧结晶。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孕育的饮食非遗更是展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与生活传承。7月25日,山东理工大学非遗书房社会实践团走进新泰市农家女花馍制作技艺有限公司,在泰山花馍技艺传承人王举东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探寻泰山花馍这项非遗技艺的文化内涵与发展活力。

image.png

(图为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花膜)

      首先,王举东老师从黄河流域农耕文明讲起,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小麦种植与花馍技艺的深厚渊源。黄河流域滋养出的小麦,为花馍制作提供了核心原料,而花馍作为黄河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经千年传承,见证了从古至今的民俗变迁,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随着时代发展,当地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花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始终未变,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

随后,王老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泰山花馍的特点、选材与制作过程。泰山花馍以“天然健康、造型精美”为特点,选材极为讲究,精选黄河流域优质小麦磨制的面粉,搭配新鲜蔬菜汁(如菠菜汁、胡萝卜汁等)进行调色,全程无添加,既保证了口感松软,又兼具营养与观赏性。制作过程更是繁琐精细,需经过和面、发酵、揉制、调色、塑形、醒发、蒸制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技巧。尤其是塑形环节,通过搓、捏、压、剪等手法,将面团塑造成各种生动形象,尽显手工艺术的精妙。

走进花馍展厅,实践团成员被琳琅满目的作品震撼。葫芦造型的花馍线条流畅,谐音“福禄”,是节庆时分传递福气与财富祝愿的经典样式;寿桃花馍饱满圆润,表面纹理细腻逼真,专为老人祝寿而生,寄托着健康长寿的美好期盼;鱼形花馍灵动鲜活,寓意 “年年有余”,展现着人们对生活富足的朴素向往。除了传统花馍,这里还有融入现代审美的创新之作,一款生日花束花馍以面团模拟鲜花形态,搭配绿叶捆扎成束,既保留了花馍的软糯口感,又契合年轻人对仪式感的追求,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国潮”礼物。王老师表示,非遗传承不能固步自封,唯有贴近当代生活,才能让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此外,王老师还带实践团成员参观了他的直播区,这里有环形的补光灯、多角度拍摄的手机支架,以及摆放着各式花馍样品的展示台。“现在光靠线下卖可不行,得让更多人隔着屏幕看见咱泰山花馍的好。”王老师笑着介绍,这些直播道具虽简单,却成了非遗“破圈”的重要帮手,让传统花馍走出本地,被更多人认识和喜爱。

通过此次参观,实践团成员不仅领略了泰山花馍的技艺之美与文化底蕴,更看到了非遗传承人为适应时代所做的积极探索。大家纷纷表示,将持续关注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助力传统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同时,成员们也深刻认识到,泰山花馍这类非遗技艺蕴含着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巨大潜力。花馍制作以手工操作为主,对体力要求相对适中,且技艺可通过系统培训逐步掌握,特别适合为残疾人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若能将花馍技艺与助残工作相结合,既能让更多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经济独立与自我价值,又能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力量。实践团成员表示,将以此次探访为契机,深入研究非遗技艺与助残事业融合的可行路径,积极探索“非遗+助残”的创新模式,让传统技艺成为助残扶残的“金手指”,让文化传承与民生帮扶相互赋能、共同发展。(梅婷 罗鹏飞)


上一篇:一揉一捏藏巧思,一花一袋续非遗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