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号召,7月27日,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非遗书房实践团走进山东农家女花馍食品有限公司,探访泰山花馍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之路,亲身体验花馍制作的独特魅力。
踏入工坊,醇厚的麦香与淡淡的果蔬清香交织扑面而来。木质展架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各式泰山花馍:威风凛凛的龙形馍、憨态可掬的寿桃馍,以及缀满吉祥纹饰的节庆馍,个个色泽温润,形态鲜活,仿佛将民俗故事都融入了面团之中。王举东老师与其他几位老师带领我们来到宽大的操作台前,王老师说道:“刚醒好的面团正合适上手,试试便知这手艺的门道。”
(图为负责人教授实践团花馍)
在体验环节中,王举东老师和其他老师特意为实践团选定了兼具传统寓意与操作可行性的金黄色福袋和红色玫瑰花。“做福袋得先把面团揉‘活’,就像揣着一肚子精气神,得揉到面光、盆光、手光才行。”王老师边讲解边拿起掺了南瓜泥的黄色面团,手掌翻飞间,原本松散的面团逐渐变得圆润光滑,“你看,这样的面团才有筋力,捏造型时不易裂开。”他接着将面团捏成上尖下圆的袋状,用棉线在中间轻轻勒出褶皱,再嵌上一小块红色面团作为“福扣”,一个饱满的福袋便初具雏形。其他老师则拿起红色面团演示玫瑰花:先擀出五片大小递增的圆片,从最小的一片卷作花芯,再依次将其他圆片的边缘捏出波浪纹,层层包裹,很快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便栩栩如生地成型了。
团队成员们分组围在操作台旁,跃跃欲试地拿起面团。可刚上手就发现处处是难点:揉面时要么揉不匀,面团表面坑坑洼洼;要么用力过猛,把面团捏得变了形。做玫瑰花时,花瓣不是粘不住,就是卷得歪歪扭扭,急得实践团直笑。王举东老师走过来,握住成员的手腕带动着揉面:“力道要像春天下雨,匀匀实实的,别忽轻忽重,让面团顺着劲儿转。” 其他老师则穿梭在各组之间,耐心纠正:“福袋的袋口要捏得紧一点,棉线勒的时候轻拉就行,别把面扯破了”“玫瑰花瓣边缘要稍微往外翘一点,像真花那样有弧度才好看”。在老师们的手把手指导下,实践团慢慢找到感觉,放慢速度一点点调整,近一个小时后,总算做出了模样虽不完美、却满是诚意的金黄色福袋和红色玫瑰花。
休息时,王举东老师看着实践团的作品,欣慰地说:“泰山花馍讲究‘三分做,七分意’,金黄福袋是盼着日子富足,红玫瑰是愿着生活和美。老辈传下来的不仅是手艺,更是对生活的念想。” 其他老师也补充道:“现在做花馍,颜色用果蔬汁调,造型也加了些年轻人喜欢的样子,但这揉面的功夫、讨喜的寓意,一点都不能少,这才是传承的根。”
离开工坊时,蒸笼里飘出的热气带着麦香漫过窗台,刚蒸好的花馍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 金黄色的福袋鼓鼓囊囊,红色的玫瑰愈发鲜亮。实践团手中的作品虽带着生涩,却盛满了非遗传承的温度:王举东老师与其他老师指尖的薄茧是时光的印记,实践团面团里的笨拙是年轻的致敬,而这份亲手制作的体验,早已将泰山花馍的文化根脉,悄悄种进了每个人心里。(田一阁 罗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