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传统文化正以全新姿态融入年轻人的生活。近日,“数字薪火” 团队围绕 “数字技术赋能春节活态传承” 课题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实地走访与精准数据分析,探寻青年群体投身春节文化传承的新路径,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了关键思路。
数字技术激活春节文化新活力
研究团队深入潍坊、烟台、济南等地的非遗传承基地,携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等业内专家,借助 3D 扫描技术,对传统木版年画进行数字化保护。同时,VR/AR、AI 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传统年俗以更生动、互动的形式展现。例如,“体验年画制作全过程”“AI 写春联” 等活动吸引了大批青年参与。虚拟庙会、云拜年等创新形式打破时空界限,让春节文化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青年参与动力显著提升
研究数据表明,春节数字技能、社群支持、非遗职业激励和情感需求这四大因素,极大地增强了青年对春节文化的认同与参与热情。团队在济南市 5 个社区开展试点,设立数字春节工坊,组织青年学习短视频拍摄、VR 内容制作等技能,累计培训超 300 人次。参与学员创作的春节主题短视频在抖音平台播放量突破 5 万次,其中 “数字剪纸教学” 系列视频还被 “学习强国” 平台转载。
实践成果丰硕
团队与非遗传承基地合作开展的春节文化公益课堂已举办 32 场,覆盖 1200 余人次。在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习传统技艺,还参与开发了 “非遗数字博物馆” 微信小程序,收录 100 余件春节非遗展品的 3D 模型。青年志愿者走进 12 所小学,以动画、互动游戏等形式讲解春节习俗,累计服务 2000 余名学生。尤为突出的是,团队指导小学生完成的 “智能灯笼” 项目,融合传统工艺与物联网技术,荣获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这些活动有效增强了文化认同,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鲜力量。
展望未来,该团队将持续探索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动春节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国际化传播,让文化遗产真正 “活起来”。此次研究不仅为解决 “春节冷、青年远” 的难题提供了方案,也为其他传统节日的数字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传统文化有望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