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非遗文化与当今时代的融合,探寻它对民生的引领驱进,7月30日,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非遗书房社会实践团针对泰安市新泰市羊流镇双宇工艺品加工厂的负责人及麦秆扇非遗传承人王蓉蓉老师进行了一期专访。同时,学校与学院高度重视此次实践活动,邢翔宇、李红玲、亓双玲等老师来到实践地与成员们共同参观、学习。
(图为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麦秆扇)
麦秆扇,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王蓉蓉老师是麦秆扇的第四代传承人,她自幼在在羊流村长大,对村里的环境和人都很熟悉,从小便观察长辈制作麦秆扇,对这项非遗技艺充满兴趣,从慢慢尝试到逐渐热爱,王蓉蓉老师决心要担当起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将麦秆扇技艺发扬光大,致力于将麦秆扇的内蕴美展示给社会众人。
黄河流域盛产小麦,而麦秆扇恰巧是以田里的麦秆为原料,通过王老师的讲述,成员们了解到与蒲扇相比,麦秆扇重量轻、手摇不累,而且风力柔和、带有一股麦子清香,让人身心清爽,老少皆宜。且麦秆扇取材于天然麦秆,将田地原本“没用”的东西,通过特殊工艺转变为工艺品,实现了技艺赋值,为乡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麦秆扇采用手工制作,其环保的特性恰好符合当今绿色发展理念,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身为第四代传承人,王蓉蓉老师一心想把麦秆技艺传承下去,想将麦秆扇发扬光大。因此,她深知仅凭借麦秆扇这些特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改革创新。质量是产品的关键,王老师也熟知这一点,据王老师讲述,原先的麦秆扇中间仅是用纸加两张网组成,这就导致了麦秆扇容易损坏,使用年限不长,于是她在祖辈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尝试,研制出了“纯麦秆”扇,利用新工艺将材料全部替换成麦秆,更加结实牢固、防水但又不失轻便。创新后的麦秆扇也更受大众欢迎。
为了更好地迎合当代潮流,王老师还对麦秆扇的外观进行了设计改良。在采访中,王老师讲到,一开始麦秆扇上没有任何图案或文字,每把扇子都一样,缺乏设计,很难吸引到年轻人或者外地游客,对此,他们与专业设计人员合作,为麦秆扇打上潮流印记,绣上各种图案,将不同技艺融合,为麦秆扇增添新的活力。
同时,王老师讲到,麦秆扇的推广少不了电商平台的助力。凭借当下先进的网络销售渠道,麦秆扇产品早已销售至新疆、海南等全国各地,并且走出国门,远销越南等地。但推广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谈及到麦秆扇的销售,王老师讲述了其中的曲折,刚开始,没人知道麦秆扇是什么,即使在淘宝等电商平台注册店铺进行售卖,也一直难以突破0销售的困境,王老师意识到不能坐以待毙,便主动去询问卖其他类型扇子的店铺,是否能够收货,帮助进行售卖。渐渐,外形优美、简单大方的麦秆扇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既实用又精致的民间艺术品,上架的麦秆扇订单也应接不暇。对此,各位指导老师也结合成员专业,对麦秆扇的销售提出了相关建议。
同时,王老师也不忘身为非遗传承人的文化传播与社会责任。王老师在采访中提及到了政府对其的帮助。因麦秆扇使用天然麦秆制作,不可避免地面临季节性问题,为保证冬季正常销售,必须提前进行大量囤货,资金的短缺也就成了燃眉之急。对此,政府积极进行帮助,解决了资金问题,同时施以政策保护、传承麦秆扇,在王老师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麦秆扇已经成为省级非遗,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受到政府帮助的王老师决心要回馈社会,她带动各个乡县共同制作麦秆扇,组织闲在家的老人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学习麦秆扇制作制作技艺,为他们提供就业与收入,在她的帮助下,几千人重新就业,且人均收入也不断增高,为乡村振兴以及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为工作人员制作麦秆扇)
在整个访谈期间,团队成员从王老师身上感受到其坚韧的精神和真诚的品格,并深深为其所打动。此次调研活动也让实践团意识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与现代社会相融合。通过非遗作品的开发和销售,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的繁荣也将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和发展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刘玉 罗鹏飞)
上一篇:守漆艺根魂,拓时代新境 ——尚艺祥漆器非遗传承人李哲老师采访专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