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深入挖掘传统技艺的当代价值,推动非遗与民生事业融合发展,7月28日,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非遗书房社会实践团走进泰安市新泰市尚艺祥漆器制作工坊,对该技艺非遗传承人李哲老师开展了专题采访。
(图为负责人李哲向实践团展示漆器技艺)
采访伊始,李哲老师指着工坊内陈列的漆器作品,详细讲解道,漆器制作工序繁杂,需经过制胎、髹漆、打磨、推光等数十道工序,仅髹漆一步就需反复涂抹十余层,每一层都要自然阴干后再打磨,全程依赖手工完成,耗时少则数月,多则数年。他还向实践团介绍,尚艺祥漆器的独特性源于对原料的严格把控。工坊坚持采用天然生漆为原料,根据用途不同进行晒制氧化,不含桐油等稀释剂,健康环保。在漆料调配中,珍珠粉、石决明粉在增加漆面硬度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漆视觉效果,使成品兼具硬度与温润光泽,形成以手传心的工艺质感。
谈及与漆器的结缘,李哲老师眼中满是热忱。“我从小就看着家里长辈们做漆器,那些木头、漆料在他手里慢慢变成精美的器物,觉得特别神奇。”“老手艺不能在咱们这代断了,这是责任,也是热爱。”对于这门技艺的传承,他也满怀期待,希望能有更多人真正了解漆器背后的文化与技艺,从认知到喜爱,再到愿意投身其中。他盼着越来越多的人能加入漆器制作的行列,无论是全职钻研还是业余学习,都能为这门手艺注入新鲜血液,让祖辈传下来的技艺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延续下去,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谈及传统与创新,李哲老师认为,传统是漆器的根基,创新是让根基焕发生机的养分。在核心技艺上,他坚守古法——从天然大漆的甄选炼制,到髹漆、打磨等工序的手工操作,每一步都延续祖辈传承的标准,确保漆器保留那份温润质感与手工温度,让作品沉淀着历史的厚重。而在传承之外,他也在主动求变。为让漆器走进现代生活,他将传统工艺与日常场景结合,开发出文创摆件、实用文具等产品,把繁复的传统纹饰简化提炼,融入年轻人喜欢的简约风格与潮流元素,让漆器从陈列架上的“老物件”,变成能融入书桌、茶室的“日常品”,同时尝试在图案设计上融入现代审美,让漆器更贴近当代生活。
当实践团问及对非遗与助残相结合的看法时,李哲老师对此非常赞成,“老手艺要传承,更要传递温度,能为社会做点事,是传承人的本分。”他认为大部分非遗技艺对体力要求不高,如漆器制作中像打磨、描金等工序,更注重细致与耐心,理论上适合残疾人学习参与。让残疾人掌握某项技艺,不仅能帮他们增加收入,也能为非遗传承补充力量,是双赢的事。同时,他也提到,这种结合需要多方支持:“一方面要考虑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制定合适的培训方案;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比如搭建销售平台,让他们的作品能被看见、被认可。”
此次专访,实践团成员不仅深入了解了新泰漆器的技艺精髓与传承困境,更从李哲老师的分享中,感受到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大家表示,将认真梳理反思此次采访内容,继续积极探索“非遗+助残”的融合路径,让传统技艺在传承中焕发更多社会价值。(梅婷 罗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