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不负党,俯不愧民的意思是:于上对得起党组织,于下对得起黎民百姓。用这话赞颂巷子口镇司法调解员周友生是最恰当的。
周友生原是宁乡市巷子口镇扶峰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总支书记,任期长达23年,其间担任党总支书记10年。随后选调到镇司法所担任司法调解员至今8年。在这8年调解工作中,他紧跟镇党委政府的工作步伐,紧贴各村组民众心声,人们都亲切地尊称他“周书记”,如今的周书记在司法调解工作中成为了镇领导和民众心中的一块名牌。更有村民说他在调解工作上:站得稳,霸得蛮,耐得烦,了得难。
笔者见证了周友生书记调解张家祖坟山与邻居孙家山林权属纠纷的全过程,张家的祖坟山与相邻村民孙家发生林权纠纷20多年。乡村调解多次均未解决。周友生先生于2021年起参与调解,历时四年之久,终于在2024年元月,双方签下了调解协议书。短短的协议书,其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他的汗水、智慧与敬业之情。
一、退一步,海阔天空
张家祖坟山座落在黄鹤村庙湾屋后,与乡邻孙家自留山相邻。张家祖山安葬有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高祖自远公至之后的曾祖、祖父母、父母四世共十位先祖坟茔。1982年宁乡县人民政府第一次颁发的林权证与2000年后颁发的林权证四至都是清晰一致的。孙家的自留山在南向进山的左边,张家祖坟山在右边。中间从北向至南向立有上中下三个界石分界。后因南向最下边的界石孙家挖去后,2021年孙家修墓及修建进墓地水泥路,张孙两家引起争执,镇村多次调解未果,张家起诉至黄材法院,法院依据《湖南省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第十四条“对林木、林地权属有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应主动协商解决。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不了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处理”之规定,驳回张家诉讼请求,提请巷子口人民政府先行处理。
巷子口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非常重视,立即研究组建以镇政法书记牵头,由镇司法、村组负责人以及双方当事人代表参与的“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处理。周友生老书记更是该调解委员会里的主要得力干将,他凭借多年的纠纷调解经验和对本纠纷的来龙去脉,以及当事双方林权四至关系及双方心理动态,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在与张家交谈时,他强调这次纠纷调解能否成功,取决于双方的诚意,不要指责谁对谁错,对于张家来说,即算对方墓地及进坟水泥路修占了你张家林地,现在已经既成事实,你们就要面对现实,要有与邻为善的胸怀,如果没有这个心态,这次调解仍然会限入僵局。其实你们这山地并非寸土寸金之地,“退一步,海阔天空”。张家接受了周老书记的劝说。哪知道好事多磨,后来去山里划“新界线”时,张家又在孙家修的去坟墓水泥路的转折点沿大路上去再让了3米。张家一心想的是尽快了结这个纠纷,以德报怨,图个清静。
二、忍一时,风平浪静
周友生老书记在做张家思想工作时,还讲了句“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名言,进而使这次调解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事情经过是这样的:2024年1月12日,双方在调解协议书上签了字,说明多年的纠纷已经解决。所以张家感谢镇党委、镇政府为民办实事!感谢周老书记多年的辛劳付出!遗憾的是:孙家作为当事方签字参与整个调解过程的孙立新,却在黄鹤村“和和美美邻里亲”微信群里发表“我们和那个林地纠纷通过人民法院已顺利解决好了”的微信,把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纠纷,说成是人民法院解决的,其用心是有意挑起矛盾,误导不知情的乡邻。因为黄鹤村是由原来的石仑村、合平村、太阳村合并的大村。除太阳村外,原石仑、合平的乡邻是不知原情的。他的目的就是让不知情的乡邻误认为张家现年83岁并有60年党龄,曾获得过中共中央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张勉勤,污陷他原在太阳大队历任管委会主任时,违法侵占了孙家的林地,这次通过人民法院判还给了孙家,致使张勉勤名誉受损。原本张家三次让其山地,均受周友生老书记“退一步,海阔天空”劝说感染所体现的善意。而孙家把张家善意让地,变为了法院依法判归原主。张家接受不了,故请求镇政府把张家三次的让地不让给孙家,请求镇政府将让地划归黄鹤村集体所有,或由镇政府封存,以杜绝今后矛盾再次发生。周友生老书记立马与张家打电话发微信说:张家与孙家历年的纠纷,能够以双方签字按手印的协议落实,是你们对我工作的支持,感谢不尽。象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别人家,要您们去处理,您们是否有比今天更好的办法?请不要以几句闲话又把事情搞复杂了,请相信人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心里是有数的。任何事情只要能带得过,就不要去想他。忍一时,风平浪静,那样自己过得轻松些愉快些。面对周老书记的肺腑之言,张家感动了!
经历了张家与孙家林权权属纠纷的调解,很受教育,很受感动!特写这些文字,深谢镇党委、镇政府领导!同时深深地感受到周友生老书记,正于人们评价他说的那样:无论他在23年的基层领导岗位,还是在8年多的司法调解工作岗位,他都秉持事业重于山,名利淡于水,法纪系于心的理念,踏踏实实办事,清清白白做人,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
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张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