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旅

与边民一道走入大山

时间:2025-04-14   来源:实践强国网

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一书中提出了田野调查的一套范式,即要求调查者与调查对象共同生活,并以参与观察的方式达成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时至今日,参与观察仍是田野调查的重要方法。

龙乃村是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勐董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沧源县城南部,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勐冒县德龙乡、玫兰乡接壤,国境线长3.9公里,村寨离边境线最近仅200米。这里是中国最“年轻”的村寨,1941年因国民党政府的出卖与班老、永和等地一同被割裂给英国,经过仁人志士们十多年的不断斡旋,最终在1960年中缅划界时正式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因此龙乃村的群众深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所以,龙乃村的第一条村规民约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心向党、心向国家,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这里是我们的家,不管我们到哪去打工,最终我们是一定要回到家的。”“我们卡瓦族人民同祖国人民一样的,一定不能离开共产党和毛主席,我们卡瓦族人民一定要跟共产党和毛主席走。这样才能达到民族平等的政策。才能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龙乃村普通村民鲍叔的话和班洪抗英纪念馆中陈列的佤族同胞写给毛主席的信两段文字交织在一起,从过去到现在,阿佤山区的人民永远心系着祖国,捍卫着边疆,书写着“汉族佤族一家亲,九老九代不丢伴”的民族团结佳话。

因为条件有限,这次调研我们无法做到真正长时间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但基于这种调查理念的影响,我们仍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在访谈龙乃村副支书时我们得知第二天就是龙乃村委会每三个月一次的除草日,届时村委会工作人员和村小组组长都要到边境铁丝网旁边进行除草工作,便询问副支书能否带上我们参与这次除草活动,也得到了同意。

图片1.png 

调研组与龙乃村村委会工作人员一同除草

于是第二天上午还没到约定的八点半我和同伴就已经到了龙乃村村委会。等待工作人员收拾好东西后就乘坐着副支书的轿车向边境方向驶去。盘山路曲折,到达上龙乃村后车子便七拐八拐,驶入了不知何处的小道,从平整的水泥路变为了崎岖的土路。时不时会传来石头刮过车子底盘和树枝刮过车门的声音,让人肉疼。还有很多大弯,饶是驾驶经验充足的副支书也不得不多次倒车才得以通过。近20分钟过去,通轿车的路达到了尽头,有很多摩托车停在路边,听说是各村民小组的组长,他们在这里等我们一同前往。

通向边境线的路才刚开始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要么是接近垂直的下坡,要么是流沙的小坡,对于我们这种毫无“丛林探险”经验的来说根本无从下脚。看着工作人员们一手握着除草镰刀,一手拉着路边的杂草,气定神闲的寻找落脚点;而我们只能靠着松散的沙土滑下去,拿屁股充当坐垫,一身土灰,好不狼狈。但好歹没有掉队,跟着大部队平稳前进。听到我们说没有东西可以握着借力,一位工作人员还给我们一人找了一根粗树枝当“登山棍”。走路必须时刻留心,因为一个不小心就会踩进山泉留下来形成的小泥潭,又或者被带着刺的树枝勾住。总之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来到了边境线铁丝网旁边,工作人员迅速投入工作,一人一段距离,手握镰刀,开始去除铁丝网上面和附近的杂草。副支书让我们坐着休息,但看着工作人员辛勤工作我们也不好意思只在那看着,就拿着树枝帮忙打草。工作人员的效率很快,不一会就处理好了一节,开始沿着铁丝网继续前进。

跟随着工作人员的脚步,我们爬上了几乎垂直的坡,乘坐上摩托车体验“丛林越野”,还看到了前几年他们在边境上守卡点时的小床和包裹,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跟他们一起吃了佤族的鸡肉烂饭……到下午两点我们仍乘坐副支书的车返回,看着土路变为水泥路,我们在心里默默为边境建设点赞。一路上副支书不断对我们说我们辛苦了,但我们辛苦在哪里呢?真正辛苦的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为守边默默奉献的人民群众。

“回去了你们就可以跟身边的人说,你到过边境线上了,看到祖国为了我们人民的安全在边境线上建起了钢铁长城。不用再担心了。”在铁丝网旁边时,工作人员指着钢铁长龙对我们说,这里凝练着他们的心血,更是他们卫国戍边最好的见证!

图片2.png 

龙乃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在以前的边境卡点处休息

2025年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学科建设科研培育项目“中越老缅抵边村寨‘幸福村’建设与卫国戍边协同机制研究”;2025年云南民族大学挑战杯申报项目“卫国戍边:云南中缅边境幸福村建设治理成效研究”。(刘珂玥 王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