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始于清代、2014年便跻身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艺术瑰宝,郧阳凤凰灯舞早已超越“舞蹈”的单一范畴——它融竹艺、彩绘、民俗叙事于一体,以灵动的舞姿与精巧的灯架,承载着荆楚大地数百年来的民俗记忆与文化基因。为解码国家级非遗 “活下来” 且 “火起来” 的现实路径,近日,北京科技大学本心研续楚水行歌实践队跨越千里,走进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文化馆,对话郧阳凤凰灯舞国家级传承人史清。在古色古香的非遗工作室与暮色中的排练庭院里,队员们沉浸式触摸这颗 “民间艺术活化石” 的温度与脉搏。
匠心独运:一盏竹凤凰的诞生密码
在非遗工作室,史清老师向队员展示凤凰灯舞核心道具制作技艺。“从16岁拜师起,竹子就是我半辈子的老伙计。”他抚过劈削成型的竹片解释道。一盏完整的凤凰灯,需历经伐竹、劈材、扎骨、裱糊、彩绘五大工序,每一步都藏着 “毫厘之间见真章” 的讲究。仅骨架制作,便需根据凤凰椭圆的躯干、尖锐的喙部、流线型的尾羽,将竹片精准劈为宽窄从0.5厘米到3厘米、厚薄从1毫米到2毫米不等的40余种规格。“你看这尾羽的竹条,得削得像柳叶似的薄,才能弯出自然的弧度。” 史清手持未完工的灯架,拇指与食指捏住竹片两端,手腕轻转,竹片便顺着力道弯成流畅的曲线,“这是立体造型,每个部位的弧度都没有固定模板,全靠几十年练出的手感调整,差一丝就没了凤凰的灵气。”一盏直径 1.5 米的完整凤凰灯,需 5-6 个月工期,十余位匠人分工协作——有人专注劈竹扎骨,有人擅长裱糊定型,有人专精彩绘纹样,方能让“竹凤凰”拥有栩栩如生的姿态。
(史清老师为实践团成员介绍凤凰灯舞历史)
守正创新:镭射布点亮百年非遗
“守着老手艺不叫传承,让老手艺跟上时代才叫传承。” 谈及创新,史清的目光落在工作室角落一盏镶着镭射布的凤凰灯上——这是他近年来最得意的 “改革成果”。传统凤凰灯的羽翼多用素绢或棉布裱糊,虽透着温润的古韵,却有 “娇气” 的短板:遇雨易潮、表演时拉扯易破,史清因此开始琢磨材料革新。他试过帆布,太重导致舞者举灯吃力;试过化纤布,不透光且缺乏灵气;直到在一次文创展上看到镭射布,“拿在手里一照,流光随着角度变,比绢布还亮,我立刻就想到‘凤凰衔光’的画面”。经过多次试验,他最终选定轻薄且防水的镭射布替代部分绢料,“你看这凤翼,展开时在灯光下能折射出彩虹似的光,表演时舞者转身,就像凤凰在追光,视觉张力比原来强多了,而且经得起拉扯,下雨天也能演”。
这种创新理念,更延伸到非遗传承的“人”上。在郧阳科技学校开设的凤凰灯舞社团课上,史清没有直接教复杂的舞步,而是带着学生“解构凤凰”:先讲“凤凰三爱”(爱静、爱牡丹、爱太阳)的民俗寓意,再把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具象的肢体语言——手腕轻转模拟凤凰衔牡丹的温柔,脚步碎移还原凤凰绕太阳的灵动,甚至让学生用彩笔勾勒凤凰纹样,理解每片羽毛的象征意义。
破局之思:让非遗从“活下来”到“火起来”
“最难的不是做灯、跳舞,是找愿意把这门手艺传下去的人。” 谈及传承困境,史清的语气沉了下来,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上的竹片。青黄不接,是这位老匠人最忧心的痛点:“年轻人觉得这行‘不挣钱、耗时间’,宁愿送外卖、打零工,也不愿沉下心学手艺。” 史清说,“学劈竹要练半年才能精准控制宽窄,扎骨得一年才能掌握弧度,想独立做一盏灯至少要三五年,这期间收入全靠演出补贴,确实比不上能快速挣钱的工作”。
为了让非遗 “活” 在当下,史清从未停下 “破局” 的脚步。他主动对接当地文旅部门,推动凤凰灯舞 “进景区、进社区”。文创产品则成为非遗 “出圈” 的另一条路径。史清与郧阳区文化馆合作,将凤凰灯的元素融入日常物件:书签上印着简化版的凤凰灯轮廓,背面刻着 “郧阳凤凰灯舞” 的非遗标识。他常对着工作室满墙的凤凰灯感慨:“如果我们这些老匠人都放弃了,谁把老祖宗的智慧传给下一代?这不是手艺,是咱们郧阳人的根呐。”
(实践队成员对话史清老师)
青春接力:实践队助力非遗数字传播
实践队员记录凤凰灯扎制工艺,拍摄口述影像资料。后续团队将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现竹艺之美;同步设计“非遗进校园”线下课程,扩展这一国家级非遗的影响力。
(实践团成员与史清老师在文化馆前合影)
离馆时,暮色已漫过文化馆的青砖灰瓦,史清高举着一盏镶着镭射布的凤凰灯,随着鼓点轻轻转动,灯翼上的流光划过暮色,像撒下一把星芒。那抹流动的光,恰如这支百年非遗在新时代寻找的传承之光:老匠人坚守的匠心是根基,创新的材料与形式是羽翼,而实践队这样的青春力量,则是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带着满硬盘的影像资料与沉甸甸的匠心故事,实践队将奔赴下一程,以青春笔墨续写荆楚大地上,这曲关于凤凰与传承的不朽歌章。(李馨雨 林玉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