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值此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键时期,阳光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蜂码”实践队积极响应福建省“河小禹”专项行动部署,于2025年7月赴莆田市仙游县开展木兰溪流域生态保护实践活动。团队充分发挥信息工程专业优势,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传统河湖治理现代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空地协同,构建智能巡河新模式
实践团队与仙游县环保部门紧密协作,创新构建“人工巡查+智能探测”立体化巡河模式。依托“河小禹巡河日志”数字化平台,建立了“问题发现-平台反馈-整改跟踪”闭环管理机制。同时,组织无人机对10公里河段实施空中巡查,利用图像识别算法精准定位3处隐蔽垃圾堆放点;派遣水下机器人深入5米深河道,通过高分辨率摄像头及声呐探测技术,成功识别2处水下小型排污口。该空地协同模式有效突破了传统巡河的时空局限,为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与技术保障。
探秘污水厂,深度解析净化流程
在日均处理约5万吨生活污水的仙游县污水处理厂,团队开展了污水净化技术专项调研。该厂通过格栅过滤、生化处理等12道标准化工艺单元,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后排放。
团队成员系统监测并对比分析了污水处理前后关键水质指标,深化了对河湖保护中“源头治理”核心作用的认识。团队创新性绘制了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将复杂生化过程转化为直观技术路线,为生态文明科普教育提供高质量素材。
搭建智能监测网络,夯实生态保护根基
在木兰溪流域生态保护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成为构建智能监测体系的核心驱动力。实践团队借专业技术,于关键节点布设6个智能监测终端。终端以传感器技术为基础,集成高精度水质传感器,借电化学、荧光猝灭、光散射等原理,实时采集水体pH值、溶解氧、浊度等参数,将环境信号转为电信号。融合无人机、水下机器人数据,借飞控、水下电子设备等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网络,以电子信息工程筑牢生态保护智能根基。
“蜂码”实践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木兰溪流域综合运用无人机巡航、水下探测、智能监测网络构建及污水处理厂技术解析等现代化手段,深入探索河湖治理创新路径。团队成员以高度责任感践行生态理念,展现了青年群体与母亲河协同治理的实践图景。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引领青年学子在守护福建省域河湖生态安全的实践中贡献科技智慧与力量。(郑晓彤 林可情 王笑)